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德國首次公佈中國戰略 去風險降依賴為主要目標


中國外長秦剛(左)
中國外長秦剛(左)

德國政府今天公佈了醞釀已久的中國戰略,該戰略提出了去風險和降低對中國依賴的總體目標,契合了德國最近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以及歐盟的經濟安全戰略,這是德國歷史上首份中國戰略。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週四在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發表講話介紹了中國戰略。

德國首次公佈中國戰略 去風險降依賴為主要目標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8:28 0:00

這份長達64頁的戰略報告把北京定位為“制度性對手”,該文件稱德國無意阻礙中國的經濟進步和發展,德國急需去風險但不尋求經濟脫鉤。政府致力於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更加公平、更加有持續性、更加互惠。

報告指出,中國對歐洲的依賴性正持續降低,德國對中國的依賴近年來卻越來越重要。根據該戰略,德國將與中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

由於德國執政黨聯盟內部意見不一,經過數月協調後確定的最終文本立場有所軟化。該戰略沒有對企業提出有約束力的要求,也沒有針對特定企業作為目標,德國工業聯合會對此表示歡迎。

中國戰略的內容

德國發布的中國戰略列舉了德國對中國多方面的依賴,包括新冠大流行期間對中國藥材的依賴、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台灣海峽局勢也可能影響到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

該戰略認為,台灣海峽的現狀只能通過和平且雙方都同意的方式改變,德國在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情況下,在多個領域擴大與台灣的密切聯繫。德國發布的中國戰略指出,中國決定擴展與俄羅斯的關係對德國的安全構成了直接影響。德國將繼續強化軍事存在以及跟印太夥伴的合作。德國還將致力於與夥伴合作,防範尖端技術外流,用於提升軍事能力而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該戰略還提到了中國當局在新疆、西藏和香港對人權的壓制行動。

歐盟近年來將中國定義為“夥伴、競爭對手和製度性對手”,在中國與歐洲經濟聯繫日益密切,中國影響力與日俱增的背景下,德國選擇了去風險而不脫鉤的政策。德國正在考慮實施出口管制並篩選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以保護敏感技術和知識產權外流並用於軍事目的。

由於德國政府不同部門、各州地方政府與中國保持不同層次的聯繫,分析認為德國有必要整合內部多方對華政策以確保步調一致。據報導,本週早些時候德國政府內部仍在討論中國戰略的細節,直到週二晚間才敲定最終內容。

德國經濟部與氣候保護部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柏林講話。(2022年11月9日)
德國經濟部與氣候保護部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柏林講話。(2022年11月9日)

在中國戰略草案討論期間,貝爾伯克與同屬綠黨的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均希望對在中國擁有大規模業務的德企進行“壓力測試”,避免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正式文本中沒有出現有關壓力測試的內容,政府希望企業自行管理風險。德國公司去年在中國投資了115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

去風險的一步

在今年的七國集團峰會上,各成員國也達成了去風險的共識,認為各國應採取措施防範中國的經濟脅迫。由於德國執政的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三黨聯盟對華政策的主張有所不同,貝爾伯克領導的綠黨比總理朔爾茨領導的社會民主黨立場更為強硬。此外,一些德國大企業在中國擁有大量投資,對該文件持有不同意見,因此在正式文件發布前,有分析認為草案部分內容可能會被刪減或者降低調門。德國外交部牽頭起草的中國戰略的公佈時間推遲了數月,其間各方經過多次協商討論後才達成共識,去年11月草案內容被媒體披露後,協調過程一直處於保密狀態。

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蒂姆-呂利希(本人提供照片)
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蒂姆-呂利希(本人提供照片)

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蒂姆·呂利希(Tim Rühlig)在回复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表示,這份文件反映出與中國關係變得更加困難,長期以來合作主導著議題,經濟機遇在舞台中央。新戰略聚焦去風險,指出的風險數量大、種類多且複雜。

蒂姆·呂利希表示這一戰略與歐盟的對華政策相吻合,歐盟近幾年提出的主要觀點在文件裡都有體現,這一文件也有不足之處。“一個戰略沒有預算,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政府如果明確表示不願花費額外的財政資源。如果是這種情況,德國就沒有機會實現它所追求的去風險化目標。該戰略的成功需要額外的資源。”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政策分析師阿莉恰·巴楚爾斯卡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政策分析師阿莉恰·巴楚爾斯卡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與中東歐中國觀察者(China Observer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分析師阿莉恰·巴楚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表示,這份文件的目的旨在更加現實地評估德國與中國合作的挑戰和機遇。阿莉恰·巴楚爾斯卡認為,這份文件的出台具有重要意義。

“有很多因素會影響該戰略的執行,但我認為這一小步已經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實際上這一戰略的出台,可以說沒有歐洲國家曾經制定過這類文件,鑑於德國在歐盟的重要性,作為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之一,也是與中國聯繫最密切的國家之一,這一文件將會作為其他國家的指路牌,可能重新引導他們如何與北京互動,” 巴楚爾斯卡告訴美國之音。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在網站上刊登聲明說:“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面、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德國當前面臨的很多挑戰和問題並非是中國造成的,中國是德國應對挑戰的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將中國視為'競爭者和製度性對手'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兩國共同利益。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看待中國和製定對華戰略,只會加劇誤解和誤判,損害雙方合作與互信。”

中國總理李強今年6月在上任後首次出訪德國與法國。李強在會見法德兩國政要的同時,與工商界負責人舉行了座談並前往大企業參觀。李強在訪問中提出反對“脫鉤斷鍊”,維護中歐之間供應鏈的穩定,並就歐洲去風險做出回應說:“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阿莉恰·巴楚爾斯卡表示,政治範疇的去風險不同於商業範疇的去風險,德國出台的中國戰略不是要告訴德國公司要做什麼,而是在更大範圍內討論長期的風險。“因為很多德國企業仍然堅持一種思維定勢,認為維持相同程度的接觸是很重要的,因為這能帶來錢,但是長期來看,在這個相當艱難的國際環境中,有烏克蘭戰爭,可能有台灣局勢的升級,有很多不確定性。維持或者擴展同中國密切聯繫的長期潛在成本可能高於現在去風險的成本。”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