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一再放寬生育限制,但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卻持續下滑。最新數據顯示,31個省市中有13個出現人口自然負增長,包括江蘇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專家認為,中國老百姓對於生養小孩充滿猶豫,與目前的政治氣候和經濟環境有關。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國家統計局本月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2022”顯示,去年中國總計出生人口為1062萬人,創下近年新低,48萬人的淨增人口更創下1962年以來新低。
江蘇天津等首次出現人口自然負增長
31個省市中有13個出現人口自然負增長,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中部、西南的川渝地區,其中江蘇、湖北、湖南、內蒙古、山西、天津為數十年來自然增長率首次轉負。
綜合中國媒體分析,不同區域出現人口自然負增長的原因各有不同,東北、華北地區主要是因為青壯年人口外流,導致出生率下降;至於直轄市或部份城鎮化率比較高的省份,則是受都市化外來觀念導致生育意願下降。
近年中國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持續下滑。當局自2016年全面實施“二胎政策”,去年更允許一對夫婦生育三個孩子,但效果未如理想。
中國國家衛健委今年8月公佈,“十四五”(2021到2025年)期間中國將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中國當局認為,育齡婦女生育意願持續走低,經濟負擔重、子女無人照料和女性對職業發展的擔憂等因素是主要障礙。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中國人口問題專家易富賢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不少家庭對生育猶豫,原因離不開房價高和收入減少,而當局卻始終沒有實質的刺激人口政策出台。
易富賢說:“中國的房價太貴了。這麼高的房價令老百姓要養一個小孩也難。就業率下降、失業率提高,還有不確定性增加,核酸政策和隔離政策為孕婦和小孩增加麻煩。中國經濟增長不斷下降,(老百姓)養育能力也隨著收入減少下降。”
“未富先老”讓中國難以實現產業升級
中國國家衛健委預計,2035年前後中國將進入人口重度老齡化階段,即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三成。外界認為,近年中國的經濟得以高速增長有賴於15歲到64歲勞動人口佔比較高,產生經濟成長效應,如今中國邁向人口負增長,勢必衝擊所謂的“人口紅利”。
人口問題專家易富賢也認為,中國未來要實現經濟轉型,達到產業升級目標,不容樂觀。
易富賢說:“中國是‘未富先老’。從2020年開始,中國的生育率比日本還要低。這意味著中國今後的老年化比日本還要嚴重。要研究中國的未來,就要看看現在的東北。東北的現狀就是中國的明天。人口高度老化,毫無經濟活力。它(中國)無法成功轉型,因為它沒有足夠的勞動力。高端產業轉型需要年輕的智力。人口老化意味著年輕人減少,年輕人減少意味著產業升級的能力也下降,所以我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前景是比較悲觀的。”
中國國家衛健委、發改委等17部門今年8月聯合公佈多項鼓勵生育的政策,包括提出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等多項措施,以減少人工流產,但公益機構“北京益仁平中心”旅居美國紐約的創辦人陸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人不願意生養小孩有更深層原因。
陸軍說:“公權力現在越來越失去制約,體現在這些年法治和言論自由的退步,媒體監督的倒退,還有就是廢除了很多年的領導人的終身制現在又回來了。這些對於人們的政治信心是非常負面的,會讓年青人覺得這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前途何去何從非常迷茫。現在很明顯,政治改革的大門已經徹底關閉。回頭路也很堅決。對於年輕人來講,這個國家的前途是要打問號的。”
中國準父母為了孩子選擇“潤”
陸軍說,除了政治,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正在走回頭路。中產階級對於這一點感受最深。
陸軍說:“習近平執政這10年,跟前兩任的最高領導人比起來,有一個很大的變化:不再強調GDP了。發展經濟、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恐怕已經是過去式。步入富豪階層的這些人是既得利益者,實際上是體制內的一員,可能會在這個過程當中獲得更多利益,反而是中產階級生育的願望受到政治和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肯定是非常大。”
不少學者都預料,中國未來會有更多省市加入人口自然負增長行列。
陸軍表示,其實中國人並不是不想要小孩,只是很多人都不願意在中國生小孩。
陸軍說:“今年中文詞彙裡出現了一個新詞叫‘潤’,取自於英文單詞‘run’,就是說,要從中國跑路到海外 。‘潤’其實就是移民 委婉的說法。這種‘潤學’今年來說是異常的火爆,只不過由於疫情關係,很多人想‘潤’而不可得。中國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未來還是非常的在意。在他們看到中國的政治經濟前景很暗淡的情況下。他們為了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可能會加快‘潤’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