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社會控制兩難 習近平要權不要錢?

星期六(10月9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上發表講話。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經濟發展與社會控制兩難 習近平要權不要錢?

中國的監管風暴持續延燒,繼互聯網、房地產、教育培訓等行業後,娛樂圈正遭逢官方最新一波的整改,這個個都是產值上兆人民幣的產業,衝擊之大已經明顯拖累到中國的經濟成長。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針對中共這一連串對私營經濟“要權不要錢”的整肅,其目的是要緊縮社會控制、甚至重塑中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而且因為政治目標明確,就算短期經濟利益受創,中共也不會輕易鬆手。不過,分析人士也說,中共政權的正當性也需要靠經濟成長來護盤,這兩難的困境考驗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執政智慧。

中共中央宣傳部及國家廣電總局於10月29日約談上海、浙江、江蘇及湖南四家電視台,指其存在不同程度的過度娛樂化、追星炒星等問題,必須堅決整改,並堅守“政治家辦台”的原則來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值此整改風頭上,湖南衛視一檔自1997年播出至今仍廣受歡迎的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悄然停播。

監管再開鍘! 四大衛視遭約談

據中國官方公佈的數據,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363億元,比上年增長7.8%(未扣除價格因素),經濟規模這麼龐大的產業,中共一波接著一接的整頓,卻絲毫不手軟,不少分析人士都形容,中共擺明了“要權不要錢”。

而中共對娛樂圈的整肅,平民百姓的感受最深。例如,被約談的四大衛視,一直被中國影視圈公認為所製播的綜藝節目水平最高的,也因此,一傳出要遭整頓,微博網民馬上吵翻天。部分網民認為官方整改也不無道理,因為節目製作水平確實在下降,但更多網民則是發出不平之鳴,他們批評說,這些台的節目若都關了,那還能看什麼?更有人質疑:“難道就看新聞聯播和(電影)長津湖就是正能量了?(官方)能不能放過尋樂子的普通百姓?”

自今年以來,官方已經對中國娛樂圈的“飯圈文化“、“劣跡明星”跟“娘泡形象”藝人等現象接連重拳出手,現在連傳統的綜藝節目都要叫停,中國網民說,未來電視台承諾要製播的所謂“高質量節目”,以“引領人民群眾的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還會好看嗎?又會不會回到窮及無聊的政治樣板戲節目呢?

中共監管不斷專家:衝擊更甚貿易戰

在整頓影視娛樂圈之前,中國對民營產業的整頓已經延燒一年之久。除了對金融科技巨頭螞蟻的打壓,早在2021年一開年,官方針對房地產業下達“三條紅線”嚴控融資,間接導致地產龍頭恆大等多家建商陷入債務違約危機。另外,為了減輕中小學生課業壓力及家長的教育費負擔,中共於7月推出“雙減政策”,也直接造成大量教培機構倒閉、教師失業。至於為了減碳環保而出台的“雙碳政策”,更引發9月以來的全國大限電。在煤炭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急於達成減碳指標,只能頻頻拉閘限電。

位於香港的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直言,中共這一系列的強力監管措施,包括打擊互聯網產業壟斷、針對科技業祭出的數據隱私監管等,帶給中國經濟的複合衝擊力道,比美中貿易戰或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傷害恐怕還要大。

香港的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照片提供:彭藹嬈)

彭藹嬈告訴美國之音:“因為每一個政策它都會有它對整個經濟體的影響,而影響肯定不只(是)一個的,所以如果這些政策都在同一時間發出來的時候,其實這個影響會比較複雜。”

監管無視經濟衝擊學者:缺乏橫向聯繫

為何中共近一年來的監管重拳會這麼集中,彷彿連環拳,讓各行各業喘不過氣來呢?彭藹嬈分析,中國有部分產業歷經了野蠻式的成長階段,確實存有結構性問題,例如,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地產商又債務槓桿過高,這都是早晚要處理的不定時炸彈。她說,相較於全球仍深陷疫情之中,反觀中國經濟已逐漸走出疫情陰霾,因此,官方或許認為是出手整頓的好時機。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則認為,無視經濟衝擊的連串改革舉措,應歸咎於中國政府內部缺乏橫向聯繫,因為自習近平主政以來,一方面嚴厲打貪、整肅公務隊伍,造成官員本位主義上升。例如,負責減碳或是教育減負、催生三孩的官員只關注自己要達成的硬性指標,而不在乎其所衍生的經濟衝擊。另一方面,劉孟俊說,習近平“小組治國”的模式強調黨的領導而弱化國務院體系,導致專精經濟的技術官僚話語權不高,而黨職幹部又往往是政治考慮壓過專業判斷,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製造業不能丟! 習近平推德國模式

儘管近期先後遭到整頓的教育培訓、網絡遊戲乃至影視演藝圈,表面上看來關聯不太,但劉孟俊分析,這些產業都屬於服務業,也就是,不屬於習近平所重視的實體經濟,因此,整頓起來似乎沒有太多後顧之憂。他說,這符合2020年10月習近平在《求是》雜誌文章中,所提出的“實體經濟是基礎,各種製造業不能丟”的思維。

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照片提供:劉孟俊

劉孟俊說,在此脈絡下,中共打擊網絡遊戲產業,阻斷科技人才玩資本遊戲“賺快錢”的途徑,目的是要讓中國的人才專注在發展高端頂尖的製造業,因為這是中國在面臨歐美技術封鎖之際,最迫切需要“彎道超車”的方向。

此外,中共也要年輕人別再“躺平”或沉迷於各種視聽娛樂,而是勤奮地走進生產車間,以免重蹈先進國家的產業空洞化危機,這一切都給了中共收縮監管的合理動機。

劉孟俊說:“他(習近平)想去凝聚整個社會的共識,小孩不要去沉溺於那個遊戲,因為現在受到美國科技上的挑戰,高端的製造業很重要,其實大家應該努力去投入,我覺得他是在做一個(政治)運動式的治理啦,改變社會的一個觀念,帶動他們往那個德國模式的發展”。

“德國模式”是近期關於中國經濟戰略的討論中,最常被提出的類比,意指中國應該揚棄以服務業為重的美國模式,改學德國重視工匠精神、強調集體成果和注重長遠利益的經濟發展模式。

觀察人士:中共強化社會控制

不過,也有觀察人士認為,習近平的大動作監管還有另一層政治意涵。位於美國加州的獨立媒體人王劍告訴美國之音,中共頻頻整頓彼此間關聯不大的產業,目的在強化其對經濟的控制。中共監管背後的意圖就是不讓互聯網企業“長得太大”,以免控制不住。

王劍認為,以反壟斷為例,中共只盯上民營的互聯網企業,卻對於壟斷更加嚴重的國企置若罔聞,正好證明中共是打著經濟口號,收緊對各個行業的政治管控,他說,這將導致中國從市場經濟重回計劃經濟的老路。

重回計劃經濟?監管剝奪企業自主

儘管計劃經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因無法掌握市場變動而遭到揚棄,但王劍分析,集權式的管控力,仍對習近平等領導班子深具吸引力,尤其近年來有了大數據等信息科技的助攻,中共更能遂行科技威權主義。

王劍告訴美國之音:“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說要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好,而是要讓這件事情為我所控制,這才是他們想要的東西,但問題在哪裡呢?計劃體制之所以失敗恰恰就是因為你控制,因為企業變成了一個木偶,自己的自主性給取消了。”

中國重回計劃經濟老路,外資並不看好。過去熱衷投資中國網絡經濟的日本軟銀首席執行官孫正義8月10日公開表示:“將暫停在中國的投資”。

美國金融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9月中也投書《華爾街日報》批評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向中國投入數十億美元“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不但對客戶資金構成風險,也損害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的國家安全利益。”

專家:監管風暴不會因衝擊經濟而放慢

儘管受到各界的惡評以及面對中企所蒙受的損失,會讓中共停下這一波改革整頓步伐嗎?

三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專家都認為,中共並不會因此而放慢這一波改革整頓的步伐。

彭藹嬈與劉孟俊皆認為,在中國經濟仍有增長的前提下,現在確實是中國解決如恆大等結構性問題的理想時機,否則越拖延,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就越不利。

王劍則認為,習近平明年順利續任在即,他不需要為監管風暴承擔政治後果,自然也就沒有理由收手。但這一波波的整頓除了帶來經濟風險外,也讓中國社會彷彿回到了文革的肅殺氛圍。

王劍告訴美國之音:“你看到這個電視上的節目啊、牆上寫的那些標語啊,那些畫面啊。飛速地回到70年代的樣子,雖然你看不到老百姓不滿意,看不到民眾的不滿,他們的心聲是在的,只不過被扼殺而已。”

然而,中共的整頓似乎尚未收到成效。嚴禁高槓桿借貸的房市少了生機,只會推升地產商的違約風險。彭藹嬈說,中國地產商所發行的債券將接連到期,至少到2025年前,他們的違約風險無從化解。

另一方面,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9月的49.6繼續下滑至49.2,已經連續兩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代表製造業的景氣開始出現衰退。面對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分析人士說,靠經濟成長來維持政權正當性的中共,是否真的有底氣能持續強力監管,而無視其對經濟的傷害,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