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季GDP增長5.3% 但股市“千股跌停”不買單

2024年4月9日北京: 工人在建築工地外等車。

中國官方4月16日公佈第一季的經濟增速同比增長5.3%,優於外界預期,官方說這代表中國經濟今年開局良好,尤其規模以上工業年增長6%,最為亮眼。不過,尷尬的是,中國股市同日卻大跌,超過700支股票跌停,觀察人士分析,這是市場對官方經濟數據投下的不信任票。

在中國國新辦召開的國民經濟運行情形記者會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宣佈,經初步核算,中國第一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9.6萬億人民幣(4.1萬億美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增5.3%,也比上年第四季增長1.6%。

盛來運: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良好”

此增長超乎市場預期,也高於中國官方於全國兩會所設定的全年5%的增速目標。

此前財新網調查顯示,14家國內外機構的經濟學家對中國今年第一季GDP增速的預測均值為4.9%,另外,外媒《法新社》訪談專家組的預估值則為4.6%。

盛來運於記者會中指出,依產業別來看,第二產業(工業)年增速最快,達6%,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其中,又以高新技術製造業的7.5%年增長最快,較去年第四季提升2.6個百分點。

此外,首季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539元人民幣,同比名義增長6.2%;全國城鎮失業率則下降0.3個百分點,來到5.2%。

不過,消費和房地產表現仍疲軟,數據顯示,第一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雖年增4.7%,但3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年增3.1%、達3.9萬億人民幣,低於1-2月的平均年增5.5%。

統計局指出,中國首季房地產開發投資年減9.5%,跌幅較1-2月擴大0.5個百分點,而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則同比下跌19.4%,銷售額更大跌27.6%。

盛來運總結,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良好,積極因素累計增多,為實現全年5%目標打下較好的基礎,但也看到“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經濟穩定向好基礎尚不牢固。”

學者:債務和房市危機讓中國經濟難重回高速增長

對於中國第一季度的經濟表現,分析人士雖解讀不同,但普遍認為摻有水份。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說,多數經濟學家先前預估,中國首季GDP僅增長4.6%,恐創下30年來、排除疫情期間的最低增速,這是有理據的,因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架馬車”中,首季固定資產投資年增4.5%、消費年增4.7%,進出口額衰退0.7%,均值就約是4.6%。

但反觀官方的數據,年增4.5%的固定投資卻能創造出6.1%的工業增長值,王國臣說,不太合理;此外,他說,國企固定資產投資首季年增7.8%,政府債務卻未顯著增加,再對照許多省市叫停基礎建設的情形,也啟人疑竇。

但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暨景氣預測中心研究員邱達生認為,中國經濟好轉恐受惠於美國的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不只中國,其他對美有進出口貿易的亞洲國家,一季度的出口表現都高於預期,並進而拉抬投資。

他還說,首季增速5.3%也和去年基期較低有關,中國經濟雖開局表現不錯,但不代表增長已重回正常軌道。

邱達生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大陸數據整體的還是比較悲觀。房地產的問題,包括地方債,結構性問題還是很嚴峻,好消息出現應該是蠻短期的,像出口優於預期,(但)結構性問題還是會影響到整個需求,沒有辦法回到過去那種高額(速)成長。”

首季GDP增速亮眼,但股市卻“千股跌停”

然而,超乎預期的GDP增速卻仍讓中國股民愁容滿面。

據《財聯社》報導,深成指4月16日下挫逾2%、滬指也跌了1.53%,創業板指數的跌幅則達1.67%。

該報導統計,滬、深、京三大股市當日走跌的個股約5,100隻,其中,近1,300隻個股的跌幅逾9%,近300隻個股更跌超11%。

部分微博網民形容這波跌勢為“千股跌停”、“血流成河”。

一名擁有84萬粉絲的財經博主“默說財經”更發帖質問:“A股跌成這個熊樣,經濟數據再好,有人信嗎?”,還有網民語帶諷刺地說:“這屆投資人不給力,需要好好教育。”

對此,台北經濟學者王國臣認為,中國股民長久以來並不相信官方的經濟統計數據,另外,他們也擔憂,國企大規模的投資恐過度集中在新能源車等一窩蜂的“未來產業”,將衍生歐美各國所警告的產能過剩或價格戰等不利市場經營的弊端。

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股市就是晴雨表,代表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數據其實是投下不信任票,而且你(官方)的數據跟(市場)預期差距越多的時候,大家覺得你實際的(經濟)情況更糟糕,它(官方)摻水可能摻得太多了,所以大家不買單,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諸多宏觀數據中,中國房市危機是最受關注的議題。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盛來運於週二的記者會上強調,中國的房市是“有支撐的”,因為中國按戶籍人口統計的城鎮化率不到50%,約有為數1.8-1.9億人的進城農民工尚未實現完全的“市民化”,因為他們購房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盛來運說,現有住房存量多為90平米以下的中小戶型,隨著城市化和生活水平的推進,仍有不小的剛性需求。

但對此說法,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學者普遍不認同。

當局盼農民工購屋拉抬房市 學者:天方夜譚

王國臣說,中國房市眼下的危機與城鎮化進程無關,而在房企巨頭接連暴雷後,爛尾樓暴量、房價也走跌的前景下,民眾不敢貿然進場,遑論多數農民工根本沒有現金可以買房。

據中國央行近期發佈的“2023年第4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高達20.2%的儲戶對今年第1季房價預期下跌,這是自2019年以來,預期房價下跌的儲戶佔比首次逾20%,創5年來最差。

經濟預測專家邱達生也認為,城鎮化拉動房市需求的前提是,人民的口袋夠深,但疫情期間,中國經濟活動停滯,工作崗位停擺,失業率走升後,衍生了一批“新貧人口”,嚴重削弱中國的消費力道,中國短期內無法重現“供給創造需求”的動能。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的看法更為悲觀,他說,中國經濟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民工一直是政府眼中最好用的“萬金油”,景氣好、缺工時,要他們進城打工,但經濟一低迷,他們又被趕回農村。

夏明指出,中國農民工因得不到足夠的社會保險支撐,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下,要靠他們來消化房屋建案庫存的想法,如天方夜譚。

夏明告訴美國之音:“農民已經被它(中國政府)用過好多次,已經老齡了、疾病纏身了,他們(中共)現在又打這張牌,就是(讓)農民工成為消化中國房地產的主力軍,我覺得這是非常荒誕的。”

夏明說,中國力求振興經濟的難題,除了官方經濟數據普遍遭質疑外,更糟的是,官方又重蹈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後的老路,花大錢投資“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建設)”,但問題是中國現處於產能過剩的窘境,因此,靠公部門投資來帶動民間投資、進而拉抬經濟的效果已不復當年。

(美國之音特約記者林乃絹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