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4月1日是2001年南中國海上空美中撞機事件23週年,中國不少人發文紀念在事件中墜機殉職的中國飛行員王偉。分析人士提醒,地緣態勢緊繃之際,中方持續宣揚愛國主義,恐怕更容易激發第一線軍官的英雄主義心態,升高風險。
在美中撞機事件33週年之際,4月7日,美日澳菲四國在南中國海進行首次聯合軍演,同一天解放軍南部戰區也宣佈組織聯合海空戰巡。時值中菲兩國海上局勢升溫,四國聯合軍演定調為首次“海上合作活動”,暗示美日澳團結挺菲;另一邊,中國解放軍則宣佈聯合海空戰巡時聲稱“一切攪局南海、製造熱點的軍事活動盡在掌握”,延續一貫的強硬態度。
在台北的淡江大學整合戰略與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太源指出,習近平自2018年以來要求解放軍實戰化,外軍演習往往成為中方實戰演練的機會。
然而,中共近年來一線飛行員或艦長採取激進作為,在南中國海、東中國海或台海常見中國軍機、軍艦近距離接觸,像是海面上跟蹤船隻,採取大角度斜切他國艦首,或以多架戰機包圍外機,以危險動作迫使外機退讓或轉向,都可能成為衝突的導火線。
中國軍機危險攔截 形塑“愛國英雄”
2001年4月1日發生在南中國海上空的美中撞機事件,當時一架中國殲-8II戰機在攔截美軍EP-3E偵察機的過程中發生意外擦撞,導致美機受損迫降海南島,中國飛行員王海跳傘失蹤,被認定為殉職。
這起事件,美方指控是因王海逼近驅離的動作危險又不專業而引起,中方則將他奉為英雄人物,每遇美中關係緊張之際,紀念王偉的活動就會更顯得高調,今年也不例外。
據台灣中央社報導,從3月末開始,中國多地陸續舉辦中美南海撞機23週年紀念活動,在浙江杭州的王偉墓前,有人獻花,也有人擺放中國新式戰機的模型。
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發文,讚揚王偉“用他的生命代價重描了中國的紅線,對美方抵近偵察的霸權慣性實施了義無反顧的對沖”。
對此楊太源指出,當年的撞機事件,促使中共更多投入國防預算進行軍隊現代化;而高調紀念等同變相鼓勵一線作戰人員向他學習,走向個人英雄主義。
楊太源對美國之音說:“王偉事件發生以後,中共也希望借這個事件促使他軍隊的仇外心態吧!把他變成是一個神話,對人民來講形成一種愛國主義,對軍隊來講就可能就會造成很多這種想要去當烈士、當英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那種心理。”
楊太源指出,正常情況下,各國戰機在攔截他國飛機、辨識身份並警戒驅離時,應保持1公里以上距離,但中國軍機對於進入己方防空識別區的飛機卻常刻意逼近,進行危險性攔截,目的是對內展示維護國家領土,不會退讓的決心。
他說西方民主國家將飛行員命看得遠比軍隊裝備更重要,中國卻鼓勵軍官成為烈士,也可看出雙方軍隊文化差異。
另一方面,在台北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認為,中國自1949年建政以來對周邊環境就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在傳統疆界之外還要求很大的緩衝空間,因此中國機、艦在爭議區域的行為,長年被中國媒體形塑成捍衛祖國的英雄。
揭仲告訴美國之音:“緩衝區的前沿,其實就是防線的前沿,但如果有其他的國家要嘗試進入這個緩衝區,那中共的海空軍就會盡一切的努力,乃至於若有人犧牲,是他在捍衛祖國空域或者海域的過程中,用自己的生命去阻擋這個帝國主義的入侵。”
中美軍機相距3米 中國無視國際準則
揭仲指出,依據國際法,各國領空範圍是從海岸線往外12浬(22公里)的上空,中國軍方卻常在領空之外的防空識別區妨害他國軍機,慣用手段包括高速爬升並貼近美軍機首,或故意橫向通過美軍軍艦前進方向,類似情況也在海峽中線多次出現,皆違反國際行為準則。
然而,解放軍不僅沒有懲處約束,反而表揚鼓勵其危險動作,說明中方並不願遵守國際準則。
2023年10月,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拉特納(Ely Ratner)就曾指出,美國及其盟友在不到兩年內,遭遇中國軍機超過180次危險攔截。
2023年10月26日,一架中國戰機在南中國海空域對美軍B-52轟炸機進行不安全攔截,當時雙方相距僅約3公尺。
同月17日中國戰機也以“咄咄逼人的方式”攔截在亞洲國際空域執行任務的加拿大軍機,兩機相距僅5公尺。
另據《星島日報》2月25日報導,中國攜帶導彈的戰機在南中國海與美軍巡邏機近距離接觸,幾乎每天都會發生,而且越來越危險。
楊太源分析,相比中國各式戰機的動作靈活,美軍RC-135偵察機等
大型機種運動性能笨重,通常慢速直線飛行,需要較大的安全範圍才能採取規避動作。
在此過過程中,只要判斷錯誤或操作不當,很容易發生空中撞擊或螺旋式下墜,因此中方軍機的危險飛行造成美軍或各國飛行員極大的心理壓力。
中國民族主義敘事 致南中國海對峙升級
南中國海主權爭端延燒多年,揭仲表示隨著中國軍力提升,近年來持續填海造島,將其全面軍事化,同時擴張海警船和軍艦戰備巡邏範圍。
另一方面,美國既定的偵察或巡邏行動不可能因為中國軍方的強烈作為而停止,勢必提高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因此美國急需跟中國建立兩軍溝通管道,像是美中國防部長恢復熱線。
楊太源指出,中國的海上民兵船也令美國警惕,因為中國漁船編組納入民兵組織接受訓練,受人民武裝部和海軍統一調度指揮,配合警戒偵察或攔阻任務,美國難以舉證是漁船或海上民兵船。
在台北的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智翔認為,美中關係惡化是在長期的脈絡下推進,包含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權主張、島礁軍事化以及海上民兵的部署。
他說回頭來看,23年前的美中撞機事件像是一場預告,隨著中國周邊區域的侵略性增強,未來類似衝突將越來越多。
許智翔分析,中國將飛官的挑釁行為英雄化以及美化史實的敘事,從20年前開始延續至今,成為中國當局在國際政治戰略的材料。如果美中關係改善就隱而不提,但近年美中激烈對抗,則加強敘事操作。再者,當中國內部局勢不穩時,也能用來強調美國的威脅,強化反美宣傳,順勢減低內政的壓力。
加上習近平執政以來,民族主義日趨高漲,刻意以愛國意識刺激或鼓動飛行員,在爭議區域像南中國海和台海的行動更為明顯,往往形成衝突升級的惡性循環。
許智翔告訴美國之音:“大量的這種衝突,比方說船在水面上的、或者是空中的類似的衝突,但不是真的開戰的情況,在南海(南中國海)一定是只多不少,因為畢竟中國在這幾年本來就一直採取比較侵略式的作為。善意必須是雙向的,當然(衝突)它會螺旋升級,然後雙方會越來越加碼,即便是要克制,你也會必須要去尋求說雙方都能夠願意克制。”
許智翔同時指出,中國與俄羅斯在國際空域類似的挑釁行為,十分相似,例如2023年3月14日俄軍戰機就是以釋放燃油干擾美國死神無人機,致其失控墜落黑海。
楊太源表示,美國無人機2019年6月遭伊朗擊落,中國也會長期觀察美國所採取的反制力度,如果美方僅通過媒體譴責而缺乏嚴厲反擊,可能變相鼓勵中國未來採取更具攻擊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