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2022年末將至,絕大部分國家的居民已恢復疫情前的生活狀態。然而,中國是唯一的例外,極端的疫情管控讓中國人在過去三年心力交瘁、怨聲載道。就在過去的這個週末,人們的不滿達到頂點,中國全境出現大面積的民眾抗議浪潮。
從烏魯木齊到上海,從北京到成都,高校裡,大街上,人們高喊“解封”“不要核酸要自由”“不要文革要改革”等口號,還有人高呼“習近平下台”“共產黨下台”!在一貫嚴控言論自由和抗議活動的中國,這次示威十分罕見。
“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是世界疫情應對的優等生,現在它變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恢復到相對正常社會的國家,”喬治城大學全球衛生法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法暨人權協調中心主任拉里·高斯廷(Larry Gostin)對美國之音說,“我想部分原因是中國領導層、特別是習近平的偏執。”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對美國之音說:“不管從現在看到的民怨,還是從經濟,從社會反饋都顯示中國需要作出調整,而且是比較大的調整。”
儘管面對大規模的民眾抗議,中國官媒新華社在11月28日發表清零三連評,表示要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 “從剛出生的嬰兒到百歲老人,不遺漏任何一個感染者,不放棄任何一名病患”,該社評說。
公共衛生專家高斯廷說,習近平知道中國必須給清零政策找到退路,他似乎在等待一個能夠“不丟臉而全身而退”的機會。
“但是中國已經快沒時間了”,高斯廷說。
他表示,在引進疫苗方面,中國存在可負擔性的問題。 “如果是按照美國市場的定價,或者是國際市場的定價,我覺得中國醫保可能很難負擔”,他說。
“中國又希望能夠不被卡脖子。所謂這些疫苗和引進的藥品都可能存在國家安全問題。因為一旦不讓使用或者提價了以後,中國就可能有國家安全問題。所以在談判中,不僅僅要這個產品,還要產權,讓這些談判都變得曠日持久”,陳希補充說。
與此同時,中國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清零政策,而沒有在過去三年致力於加強其醫療力量。
陳希說,新冠作為一個自愈性的疾病,需要關注和乾預的就是危重病人。
“中國的病床並不缺,每10萬人的病床,數字和美國基本相當。但是危重症的病人是需要重症監護病床的,這個床位中國是極缺的”,他說。
按照各國政府公佈數字的統計,重症監護病床,在中國每10萬人裡有3.6個床位,在新加坡,這個數字是11個,美國大約29.4個左右。
就這個短板來看,一旦放開,將不可避免的出現一定比例的重症。 “那麼以中國現有的短板,中國的重症監護病床無法承擔,” 陳希說。
與此同時,大量醫療人員都在進行核酸檢測,投放在長期準備上的醫療人力更少。
中國11月11日宣布“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20條措施”(簡稱20條),宣布取消或暫不開展全員核酸檢測,並通過縮短檢疫要求、簡化旅行規則和調整隔離制度來放鬆動態清零政策。
然而在政策的相對放鬆之後,好處似乎並沒有落實到民眾頭上。北京在撤銷了核酸點位後,人們需要花比原來多一倍的時間排隊進行核酸檢測。在疫情上升的石家莊市,雖然中小學開學,人們的恐慌心理卻沒有放鬆,“大家都不敢去。”
“動態清零,國家是希望它更加精準,減少損失。但是地方又很難做到,然後又會層層加碼一刀切。所以真正做起來就變得非常複雜,很難做到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耶魯大學的陳希指出。
“國家的政策想法和地方的實施存在很大的落差”,他補充說。
公共衛生專家高斯廷認為這個二十條政策“太少太晚”。 “這確實是個進步,但是中國仍然是唯一一個存在嚴格旅行限制的國家”,他說。
“儘管奧密克戎的毒性已經減弱,然而對於那些沒有感染過病毒,以及沒有注射過mRNA 疫苗的人群來說,它仍然是一個威脅”, 台灣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在給美國之音的郵件中寫道,“對於中國來說,最好的疫情應對措施,以及減緩對經濟影響的措施就是接種疫苗,新一代的疫苗。”
公共衛生專家高斯廷補充說,中國需要特別確保老年人和易感人群增加高效的mRNA疫苗接種率。 “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不承受巨大生命損失的情況下走出來”,他說。
根據中國官方數字,截止2022年11月1日,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體全程接種人數2.28億,全程接種率86.38%,完成疫苗加強免疫接種1.8億,佔68.2%。然而在80歲以上老年人中,全城接種率為65.7%,80歲以上老人加強針接種人數只有該人群總數的40%。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專家陳希說,如果不能保護這個群體,那麼中國的社會矛盾會越來越大。
“這個病主要影響是老人,年輕人是受負面影響最大的,所以年輕人希望放,老人又希望被保護。所以社會的撕裂比較嚴重,”他說,“如果不能有效的把特別的群體保護起來,那麼就會產生更大的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