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雙邊峰會。根據雙方的會後聲明,兩國元首在長達3.5小時的溝通中,就各自的優先要務和意圖進行“坦率”的對話。對於此次峰會的成效,中國網民普遍樂觀以待。不過,觀察人士說,拜習會雖有助於美中關係走出谷底,也可能帶來長達數月的洩壓期,但兩大強權長期“零和”博弈的衝突本質未有任何改變。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拜習峰會圓滿落幕,雖然兩國未發布聯合聲明,但根據美國總統拜登的會後記者會和中國官媒新華社的報導,兩國元首就台灣、經貿、人權、朝鮮和俄烏戰事等一系列議題充分溝通,並達成兩國官員保持常態溝通之共識,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出訪中國。
拜習會 中國網民留言多持樂觀看法
拜習會經新華社等中國官媒紛紛以頭條報導後,中國網民的關注度並不算太高,因為幾則相關微博貼文下有少至2則的留言,最多也不過2000多則,但幾乎呈現一面倒的樂觀,也少有仇美的論調,雖然有不少留言似乎遭到審查,而無法瀏覽。
一位來自北京的網民留言寫道:中美“合則兩利。”
另一位來自湖北的網民則呼籲,“中美攜手,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還有一位來自安徽的女性網民則稱讚說:“這才是大國應有的風範,當前形勢只有和平相處才能共同發展。”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習近平於會中告訴拜登:“中美關係不應該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是機遇而非挑戰。中美雙方需......找到兩國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
美中關係走出谷底?短多長空?
對此,美國塔夫茨大學政治學副教授、美國企業研究所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邁克爾·貝克利(Michael Beckley)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拜習巴厘島峰會後,美中關係可望“從谷底翻身”,緊張關係也可能短期緩和,但兩國關係長期的衝突本質不可能改善。
貝克利說:“我認為,短期內,大家會頭腦冷靜一陣子。但長期而言,效果不大,因為造成美中兩國分歧的因素都是結構性的,包括地緣政治、國內政經相關的本質。所以,這峰會可以避免緊張關係不必要的升溫,但不會解決(兩國)根本的利益衝突......因為(兩國)關係中最重要的關鍵議題本質上都屬於零和博弈。”
貝克利舉例,台灣到底由台北還是北京統治?南中國海到底屬於中國的經濟海域、還是國際水域?華為能否參與5G基礎建設?是否只准台灣、不准中國擁有半導體的優勢?針對這些爭議,兩國雖同聲呼籲保持冷靜,但其實都希望對方讓步,也各自堅持,絕不會在根本議題的立場上退卻。換言之,美國不可能對華解除大卡中國脖子的芯片禁令,中國也不可能放棄對台灣的文功武嚇,在此前提下,他說,這類元首峰會雖然有助於維持雙方的溝通管道暢通,以避免緊張關係升級,但無助於徹底解決兩國根本性的衝突。
貝克利說:“我最擔心的爭端,當屬台海議題,因為台灣馬上就要選舉。不管從美國、還是台北,你可能聽到許多讓北京感到非常挑釁的論調,恐引發中國以拉高軍武壓力來回應。另外,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祭出經濟制裁後,大家對這事的關注度不夠,其中,(芯片)法案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非常大,但中共還未完全想出對策。有朝一日,中國必然有所反擊,屆時,恐引發新一輪的(美中)緊張關係。”
中國歐盟商則以書面聲明告訴美國之音,商界非常歡迎西方國家持續與中國官員進行面對面的會晤。該聲明稱:“拜習會來得正是時候......各國領袖若有機會直接將(相關爭議)攤開來一一處理,將可取得具體的結果。”
習近平:台灣是中美關係的第一條紅線
針對台海局勢,新華社報導,習近平於會中告訴拜登:“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習近平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中國將致力保持台海的和平穩定,但“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他也呼籲拜登言行一致,恪守不支持“台獨”的立場,且不將台灣作為謀求對華競爭優勢或遏制中國的工具。
拜登則於會後記者會上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表示,美國維持一貫的對台政策,沒有改變,而且他也不認為,中國會立即採取任何試圖入侵台灣的舉動。
根據白官的書面聲明,美國並未重申其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相反地,拜登反對北京持續對台施壓。聲明稱:拜登“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脅迫性以及越來越富有侵略性的行動表達反對的立場。”
對於美方的支持,台灣外交部,以及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都隨即發布聲明表態,聲明稱:台灣“欣見拜登總統重申美國政府的一貫政策,並反對片面改變現狀和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行為。這也再次充分展現,台海的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面對中國脅迫 台灣不屈服、不冒進
張惇涵表示,台灣總統蔡英文執政以來,“遵守承諾、維持現狀,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這幾年來,國際社會未曾把台灣當作破壞現狀的一方,而是越來越將台灣的民主與安全,視為國際秩序和平穩定的關鍵。”
他重申,台灣人民會堅定守護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堅定守護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台海的和平和穩定也是拜登最關切的議題,但習近平不會接受拜登的說法,因為北京不會允許任何人挑戰其對台海議題的底線,因此,兩人於會中僅可能達成抽象的原則性共識,但恐易遭現實考驗。
丁樹範:“他們只是用原則性的說法,可是當面臨具體狀況的時候,那可能還有蠻大的挑戰。比如說,(美國)眾議院如果是共和黨多數的話,那麼新的議長可能是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話,他如果要來台灣訪問,算不算觸到中國的底線?(兩國元首)這原則性、抽象性的說法裡面,有很多的模糊空間,可能會造成(美中)未來的衝突跟緊張,這可能性是存在的。”
對於拜習會後,美中關係的走向,丁樹範的看法較為樂觀。他說,兩國應會管理彼此的緊張關係,讓衝突不至再升級,而且跡象顯示,習近平未來可望調整戰狼外交,因為中國近期派駐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瑞典的新大使傳出不再擺出戰狼姿態,反而處處笑臉迎人,也積極融入當地的社交圈。他說,雖然中國根本性的大國強硬立場不會改變,但習近平應會從外交體系和人員的派任上,調整戰狼戰術。
美中3C關係:競爭與合作,避免衝突
美中近年來呈現3C關係,也就是,競爭(competi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衝突(conflict)並存的發展態勢。
對此,拜登於巴厘島峰會前就明白告訴習近平,他預期,美國和中國的競爭會很激烈,但將“管控彼此的分歧,以避免衝突。”換言之,美中兩國未來即便競爭加劇,也會努力降低彼此的衝突。
至於在合作面,台灣學者丁樹範說,拜登總統在國內的政權穩定,讓習近平不至低估或挑戰其政治實力,而習近平於二十大後,也處於權力的高峰,讓兩人可謂站在近乎平等的地位,來處置外交事務。
丁樹範說:“從美國國內來講,因為共和黨的(中期選舉)表現並不如預期,這使得拜登可以在某些國內的議題上,至少不會變成一個跛腳的總統,他如果能夠維持一個政治上的強勢,那麼中國在某些問題上,可能也不好對拜登進行一種挑戰。”
丁樹範說,中國可望在氣候變遷等跨國性議題、以及其他對中國有利的議題上,重拾兩國合作的基調。尤其藉由氣候變遷,中國可以拉攏美國民主黨內的左派,爭取他們好感的同時,也對拜登形成一定壓力。
雖然美中兩國官員重啟溝通管道是件好事,不過,塔夫茨大學的貝克利說,美國不要期待中國會在北韓的核導彈試射或俄烏戰事上可以發揮任何改變局勢的功效。他不認為,中國會在地緣政治緊張時刻,去向北韓施壓。至於俄烏戰事,習近平近日反對俄羅斯動用核武的說法,雖僅流於口頭表述,但或許會讓俄羅斯總統普京三思。
另外他説,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中國雖然釋出許多口頭善意,但並未打消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興建燃煤發電廠的念頭,因此,對全球的減碳目標沒有實質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