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降低社會組織登記的門檻﹐改變先找掛靠單位才可註冊的現行體制﹐為社會組織的發展創造更好條件。民政部長李立國表示﹐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工作已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施。
截止去年年底﹐中國共有45.75萬個經過合法註冊的社會組織。同時﹐還有100萬到300萬個社會組織由於無法登記而處於“非法狀態”。
專家把這種混亂局面歸咎於過於嚴苛的雙重管理體制。按照現行規定﹐基金會﹑社團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必須有兩個政府部門審批,接受兩個政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方可在民政部門登記。
這種先找掛靠單位的做法被民間組織戲稱為“找婆婆”。然而﹐“找婆婆”並非易事。
非政府組織“益仁平”的常務理事陸軍說:“只有政府部門和政府授權的單位才能當主管單位。那麼,我們這樣一個以反歧視﹑幫助弱勢群體維權和推動政策改善的民營機構要找到一個業務主管單位非常困難。所以只能是以工商(企業)的形式來註冊。”
令陸軍感到欣慰的是﹐政府開始為社會組織登記鬆綁了。民政部長李立國星期一在北京表示﹐中國將加快培育發展社會組織。他在“國新辦”記者會上回答美國之音記者提問時說﹐直接登記的新體制將在三個相關行政法規修訂完成後全面推開。這三項法規已被列入國務院今年的立法計劃。
事實上﹐中國已在現有法規框架之內邁出了改革步伐。
李立國說:“民政部門對有關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工作﹐在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實施。”
對此﹐長期從事社會組織研究的清華大學NGO(非政府組織)研究所所長王名表示歡迎。
王名教授說:“降低門檻使得社會組織的登記註冊或者合法性的獲得將變得更加規範﹑更加容易﹐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關係將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我覺得﹐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他認為﹐現行的雙重管理體制﹐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管理企業的思路在社會領域裡的一種延伸。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有一套嚴格的組織系統和戶籍檔案制度﹐無論單位﹑社團還是個人﹐都得由政府管着。
分析人士認為﹐嚴加管理主要還是出於“怕”的心理。
王名說:“擔心鬧事啊!因為是社會組織,是體制外的力量。其實也沒甚麼擔心的,所以多少年我一直呼籲取消雙重管理體制。”
嚴格﹑殭硬的管理體制給民間組織的發展造成巨大困難。被迫按工商企業註冊的“益仁平”的處境就是個縮影。
陸軍說:“作為工商註冊的機構來說,第一不能招募會員﹔第二不能公開的募集捐款。無論從人力資源上還是從財政上都大大地限制了它的發展。當然﹐稅務也是一個問題。民間社團的話,它的稅務是比較少的。但是工商企業,稅負就比較重了。”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舊體制成為束縛社會發展的障礙﹐改革的願望開始醞釀發酵。
民間呼聲終於得到中國政府高層的回應。溫家寶總理最近指出﹐政府的事務性管理工作﹑適合通過市場和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可以以適當的方式交給社會組織﹑中介機構﹑社區等基層組織承擔。這表明﹐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將逐步減少。
王名說:“政府意識到社會組織能做很多政府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很多突發事件,包括這幾年社會矛盾﹑社會問題比較尖銳﹐發現社會組織可以去參與。”
他說﹐政府開始騰出空間﹑轉移職能﹐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跟這些社會組織開展合作。
至於會不會開放政治類﹑人權類組織的登記註冊﹐王名教授表示:“政治類(組織)不參與購買服務﹐這個是堅決的。不光是不參與購買服務,而且政府限制。這次新條例總體上是開放的,但是對一些敏感的問題﹐它是嚴格限制的。”
李立國沒有排除今後給政治類﹑人權類組織登記鬆綁的可能性。他承認﹐這類組織不是發展重點﹐但是又說﹐它們跟其他類型的組織。
李立國說:“在登記管理上是平等的﹐也要依照有關的法律法規來審查它成立的條件﹑成立的必要﹐以及開展活動的宗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陸軍呼籲當局加快改革步伐。他說﹐現在放開註冊的領域還非常窄﹐非政府組織的類型還非常少﹐一些民政部門仍然卡得很緊﹐政府還是顯得過於保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