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香港社會民意調查顯示﹐當地青少年的地區身份認同感遠遠超出國家身份認同。
11月24日公佈的由香港特區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授權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四成以上的香港青少年將自己的身份界定為“香港人”﹐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青少年比例則僅為13%。
這項由青年事務委員會委託嶺南大學在全港範圍進行的抽樣調查還顯示﹐在將近5千2百名15歲到24歲之間的受調青少年當中﹐略高於30%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的香港人”﹐約有7%的人認為自己是“香港的中國人”。
此外﹐香港大學從1997年起每年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全港抽樣調查也顯示﹐從回歸到今年6月的14年時間裡﹐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港人比例不降反升﹐從當初的34.9%上昇到43.8%。
曾在回歸前協助民間機構主持過類似調查的香港時事評論員洪清田對美國之音表示﹐主權回歸14年後﹐港人的地區身份認同仍然遠遠高過國家身份認同﹐顯示出香港居民對於香港獨特成就的自豪感。
他說﹕“香港的法制社會﹑政治經濟還有整個的司法管轄權都走在前面﹐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個奇特的成功案例。香港人以這個成就為榮。”
今年6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佈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香港人對大陸的好感跌至該中心歷次同類民意調查的最低點。過去一年裡香港不同民間和學術機構所作的社會調查也顯示﹐港人對大陸﹐甚至是大陸居民的負面情緒相當明顯。
去年﹐香港特首曾蔭權在其施政報告中提出﹐計劃明年秋天開始在全港小學和中學陸續推出國民教育必修課﹐以增進香港青少年的國民意識。不過﹐這個提議遭到多位泛民派議員的反對。
香港時事評論員洪清田說﹐北京目前的策略是希望通過在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讓利香港﹐促成政治和文化上的人心回歸。但是﹐雙方在體制上的巨大差異很難化解港人﹐尤其是香港年輕人對中國國民身份的抵觸感。
他說﹕“中國對內部的管制﹐對內部不同意見和民主化的管制都是香港人不滿意的地方。青少年在通過媒體的傳播以後﹐就形成他們對中國的不滿﹐因此仍然保持對香港的強烈身份認同。”
不過﹐很多不同的團體近年來熱衷於進行類似的港人身份認同調查﹐其結果有時也大相徑庭。比如﹐以幫助學生“了解國情和增進國民身份認同”為使命的香港民間團體國民教育中心在2009年作出的抽樣調查顯示﹐認同“我是中國人”的香港中小學生比例高達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