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上網下應對“茉莉花革命

  • 皓祥

自從中文網絡上出現“中國茉莉花革命”聚集呼籲信息後﹐中國政府反應敏感而迅速﹐不但派出警察和國安在各地控制活動人士﹐在聚集地點驅趕扣留在場人群﹐在網絡世界也毫不鬆懈﹐設定新的敏感詞﹐刪除有關信息﹐但網民也有一些應對的辦法。

*政府竭力限制 網民發揮智慧*

網絡傳出“中國茉莉花革命”聚集呼籲信息後﹐“中國茉莉花革命”和相關文字已經被列為敏感詞﹐海外中文信息網站博訊遭到大規模攻擊而癱瘓﹐國內微博等社交網絡和個人博客也不斷有網民的敏感發貼被刪除﹐使用權限被限制。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近日在被問及中國當局是否限制網絡信息和搜索時說,中國的網絡是開放的。

在百度搜索上搜索“中國茉莉花革命”,結果是“搜索結果可能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未予顯示”。

資深媒體人李大同對美國之音說﹐雖然有信息不斷被刪除﹐但是也有信息不斷在產生。

他說﹕“所有的網站﹐所有BBS的主管都有這種使命﹐是強制執行的﹐否則會威脅到這些網站的生存﹐當局是不將任何道理的﹐拔網線來威脅你。它怎麼會尊重法律呢﹐它的意志就是法律。”

而北京外國語大學傳播系的展江教授認為﹐在限制之中仍然存在一定空間。

他說﹕“空間還是有一些的﹐正常網絡使用還可以﹐因為出現這些事件﹐它對特定領域特定詞彙有控制﹐我今天還上了微博﹐還是能夠基本使用。但最直接最敏感的是不行的。”

*敏感詞增多 網民自有智慧*

中國政府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維繫的金盾工程“萬里防火牆”不但對國外屏蔽網站﹐對國內也限制信息。

人們在國內無法打開美國之音中文網﹐Facebook和Youtube等網站﹐但一般網民還是可以接觸到自由門等翻牆軟件。

北京的八零後白領宋小姐對美國之音說﹕“現在用的比較多的是Free Gate(自由門)﹐登陸之後就可以上﹐但網速有些慢﹐基本還是不上了。時不時會斷一下﹐要不停刷新﹐不是特別穩定。”

從“埃及”到“天安門事件”﹐從“劉曉波”到“茉莉花”﹐漢語中被敏感的詞一直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面對敏感詞日益增多﹐網民也在不斷找到新的應對方法。比如把“埃及”替代為“法老國”﹐“六四事件”改為“八乘八”﹐將“劉曉波”三個字倒過來寫成“波曉劉”。

國內網絡上也流傳一些名為“網絡和諧測試器”的網站和軟件﹐除了對敏感詞進行替代轉換之外,還提供所謂“火星文”轉換、豎排字轉換﹑倒排字轉換和插入分割符的服務,據稱收錄了官方綠壩軟件在內的近1萬個敏感詞。

這些防範“被和諧”的辦法在中國慢慢發展成為一種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民眾或者欲言又止﹐或者旁敲側擊﹑指桑罵槐﹐用隱晦反諷的方式表達意見。

近期在國內熱映的電影《讓子彈飛》﹐在讓一些觀眾大叫看不懂的同時﹐也讓很多人去自我詮釋其中各種情節符號的寓意。

展江教授認為這種社會文化現象在中國確實存在。

他說﹕“可能說西方沒有﹐在有言論自由傳統的地方沒有﹐ 中國前幾年出版一本美國人寫的書《弱者的武器》﹐反諷隱晦都是一種文化表達方式。現在絕大部份中國人是關心自己的生活﹐不太關心政治。 ”

他認為﹐中國網絡文化很複雜和分化。很多網絡意見來自城市受教育的一部分人﹐在網絡上可能被放大。

與埃及等中東國家相比﹐中國政府對網絡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中的限制和控制﹐雖然不是完全封閉﹐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達到了官方所期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