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的“茉莉花革命”能走多遠﹖


星期天發生在中國多個城市的示威活動被廣泛報道為是受中東地區風起雲湧的政治變革浪潮影響﹐中國爆發的“茉莉花革命”。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並不是一場有組織﹑有綱領﹑有目標的政治運動﹐而更多的是民間情緒的宣泄。然而﹐這場示威仍給當局施加了巨大壓力﹐需要進行政治改革。

點燃這場中國“茉莉花革命”的星星之火是2月17日網上的一個匿名帖子﹐帖子號召中國網民2月20日星期天下午2時走上街頭﹐表達要求社會公正﹑正義﹑政治改革﹑結束一黨專政的民主訴求。

*星星之火*

服務器設在美國的博訊網轉貼了這個帖子﹐雖然博訊網很快遭到黑客攻擊﹐黑了網站﹐但仍然有大批民眾響應帖子的號召﹐星期天下午走上13個中國城市的街頭﹐表達他們的訴求。

杭州獨立評論人士溫克堅說﹐當初他對網上的這一匿名帖子的號召力到底有多大持有保留﹐可他看到當局的反應如驚弓之鳥﹐如臨大敵﹐令他匪夷所思。他說﹐全國自上而下進行佈控﹐採取了對活動人士實行約見﹑恫嚇﹑拘押﹐還對網絡進行斷網﹑加高防火牆﹐在各大網站上設立“茉莉花”等新敏感詞﹐建築嚴防死守防禦工事的種種措施。

溫克堅說﹐正如一名網友評論的那樣﹕“一當真﹐你就輸了”﹐因為這場所謂的“中國茉莉花革命”更多地像一種行為藝術﹐示威者並沒有像中東地區的示威者那樣﹐他們沒有要求政府下臺﹐沒有政治組織﹐也沒有提出旗幟鮮明的政治訴求。溫克堅說﹐這仍能讓人看到未來政治變化的某種可能。

溫克堅說﹕“我認為一個社會的轉型﹐還需要複雜的組織﹐背後的動員。而這次的所謂‘茉莉花革命’更多地像一種行為藝術﹐因為中國結構性矛盾已經相當普遍﹐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未來政治變化的可能性大家都能夠看得到﹐應該保持一種審慎的樂觀。”

*溫克堅﹕像行為藝術*

中國獨立作家戴晴女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中國星期天在多個城市發起的“茉莉花革命”實際上就是一種“逗着玩”﹐是網民對當局的一種挑戰。

中國近代史學者﹑《炎黃春秋》雜誌主筆章立凡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星期天13個中國城市發生的這場“茉莉花革命”顯然受到了阿拉伯世界變革風暴的影響﹐可是中國不是埃及。儘管中國社會分配不公﹐民怨缺乏宣泄管道﹐但中國仍然沒有跌到爆發“茉莉花革命”的臨界點。

章立凡說﹕“我認為﹐一個是經濟還在增長﹐大家即使在政治體制改革上比較絕望﹐但在經濟生活中還沒有完全絕望。這跟埃及的情況有着很大的區別﹐埃及的經濟是停滯的﹐貧富差距是懸殊的﹐再加上政治體制是腐敗的。”

台灣《中國時報》的文章持有同樣分析。2月21日的一篇文章說﹐中國30年經濟改革使廣大民眾獲利。雖然貧富差距大﹐但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老百姓還沒有到捨命一搏的地步。

*章立凡﹕尚未有突發事件引爆*

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大規模群眾抗議運動往往由某一突發事件引爆。章立凡認為﹐目前中國目前沒有這類突發事件做誘因﹐因此不大可能爆發一場可以激發社會情緒﹑聚集人氣的大規模民眾示威運動。

章立凡說﹐大多數人星期天上街更多的是圍觀尾隨。此外﹐目前的中國沒有反對黨﹐也沒有民眾跟知識分子的結合。他說﹐星期天發生的所謂“茉莉花革命”更多是一種民間嘗試﹐一種民間情緒的表達。

章立凡說﹐從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最近的一篇講話可以看到﹐中國領導人對目前的國內外局勢有感覺﹑有了解﹐但他卻無力突破中國政治體制造成的種種困局﹐只能以拖延戰術維持統治。

章立凡說﹕“ 從他的講話來看﹐我覺得很黑色幽默的就是﹐他還認為靠體制本身的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雖然他也試圖解決問題﹐但事實上體制不改的話﹐一些問題他是沒有能力解決的﹐只是一個拖延而已﹐拖延到能量足夠大的時候就會有一個總的釋放。”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星期天13個城市發生數百人聚集示威的“茉莉花革命”﹐加大了中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壓力。中國網民已經表明要定期舉行這類活動。

香港《明報》援引一名星期天在北京王府井現場的示威者的話說﹐以後每個月要選擇一個週末的下午﹐在北京的繁華地點聚集﹕“這次在王府井﹐下次選擇在西單的廣場﹐這次口號是茉莉花﹐下次就是玫瑰。每月進行一次﹐不需要理由﹐純粹是為了散步。”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