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艦駛入挑釁?美前國防高官提“拒絕戰略”遏制北京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4月23日為慶祝中國海軍建軍70週年在山東青島檢閱人民解放軍海軍儀仗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4月23日為慶祝中國海軍建軍70週年在山東青島檢閱人民解放軍海軍儀仗隊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軍艦駛入挑釁?美前國防高官提“拒絕戰略”遏制北京

近日,中國海軍艦艇駛入美國阿拉斯加附近水域,幾天前,日本稱在其水域邊緣發現中國驅逐艦和疑似潛艇。專家表示,中國的野心已經不止於其附近海域。一名前美國國防部官員提出“拒絕戰略”(Strategy of Denial),呼籲集中美國在各地區的軍事資源,並將保衛台灣作為重中之重,拒絕讓北京成為亞洲霸主。

中國軍艦進入美日水域

美國海岸警衛隊近日發布照片,稱8月29日和30日在美國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海域發現四艘中國海軍艦艇。根據多家媒體報導,在阿留申群島海岸附近的美國專屬經濟區內的國際水域被發現的中國海軍艦隊,除了一艘055型萬噸驅逐艦外,還包括一艘052D型導彈驅逐艦“貴陽艦”、一艘艦隊級綜合補給艦“可可西里”號,以及一艘815A型電子情報偵察艦。五角大樓下屬的國防視覺信息分發服務網站(DVIDS) 稱其中包括一艘先進的驅逐艦。而照片數小時後被撤下。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星期二(9月14日)報導,解放軍軍艦“很可能是8 月24 日通過宗谷海峽(Soya straight)向東航行進入太平洋的同一個船隊,因為時間和地點在邏輯上是吻合的。”《環球時報》的報導還援引中國分析人士稱,中國軍艦應該是在進行正常的遠海訓練,並將其視為針對美國對中國的軍事挑釁的反制措施。

而就在本月13日,《南華早報》報導了日本在其水域邊緣追踪到中國驅逐艦和疑似潛艇,專家稱潛艇是通過其聲學特徵發現的,並認為中國軍隊可能正在探索其部隊“未來可能參與戰鬥”的地區。

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丹·斯萊特(Dan Slater) (照片提供:斯萊特)

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丹·斯萊特(Dan Slater) (照片提供:斯萊特)

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非常駐研究員丹·斯萊特(Dan Slater)認為,這些最新事件再次表明,中國擁有一支更先進的海軍,實力比過去強得多。中國正努力成為海軍強國,影響力絕不僅僅限於南中國海。因此,對美國而言,“問題是如何以一種不導致衝突,且不會對主要東亞經濟體造成任何重大破壞的方式,來應對這種變化。”

美國“若不先發製人,將聽從中國製定的規則”

中國海軍活動的升級恰逢美國前副助理國防部長科爾比(Elbridge Colby)的新書《拒絕的戰略:大國衝突時代的美國國防》(The Strategy of Denial: American Defense in an Age of Great Power Conflict) 出版。該書也掀起華盛頓對美國國防戰略重新調整的討論。

週三(9月15日)美國外交政策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圍繞該書舉行

科爾比在前言中開門見山,指出美國國防戰略應首先針對中國,其次是歐洲,中東、波斯灣僅佔輔助地位。戰略部署和資源分配應該由這個排位決定。

科爾比將中國的崛起比作太陽系中巨大的行星,將產生巨大引力,伴隨的是中國的期待越來越高,並必然利用權力塑造世界或地區的格局,重寫國際規則,這將影響美國人民的生活– 經濟,工作,發展,並最終威脅美國國內的自由。科爾比認為中國已經在對澳大利亞施加這樣的壓力了。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傑出研究員及前總裁肯尼斯·溫斯坦(Kenneth R. Weinstein)同意科爾比將中國列為美國國防首要目標的觀點。他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從未面臨過像中國這樣大的挑戰,一個政府擁有整個社會,利用每一個潛在的屬性來追求其更廣泛的戰略,即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佔據下一代技術制高點,建立尖端基礎設施,並獲得對世界各地尖端基礎設施的控制權。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前總裁肯尼斯·溫斯坦(Kenneth R. Weinstein)(照片提供:溫斯坦)

溫斯坦說,“一個更大的挑戰是現在所看到的習近平令人難以置信的野心,他已經從簡單地清除反對派轉向維護中共意識形態的'純潔性'。他的大膽冒進是過去十年的中國領導人不敢想像的。在南中國海建人工島礁、鎮壓香港的民主,我們不知道他的一長串行動要走到哪一步才停止。。。。習近平高談民族復興,要以所謂民族主義行動接管台灣。。。我們看到新疆的種族滅絕,對維吾爾人的鎮壓。。。當美國領導層表現出極大的軟弱和災難性地從阿富汗撤軍時,我們正面臨一位強悍的中國領導人。。。他在很多方面給我們提出重大挑戰。”

科爾比周三在卡內基基金會的討論上批評美國當下缺乏清晰的宏觀軍事戰略,因此無法理清什麼最重要,什麼應該優先,以及什麼並不太重要。美國的國防大戰略的基礎是確保沒有任何別的國家能夠統治和支配世界的任何一個地區。而中國已經發展到有能力稱霸亞洲。

科爾比解釋,中國占亞洲GDP的一半,而北約的歐洲大國-德法-將會阻止俄羅斯主宰歐洲,所以歐洲的威脅遠遠不如亞洲;歐洲佔世界經濟的25%,而且還在下降,所以是二級重要性;中東並不重要,波斯灣的重要性僅僅是因為有石油。

科爾比呼籲拜登政府在對中國的策略上要特別重視軍事。他認為,美中的經濟競爭固然重要,尤其是中國如何故意將美國去工業化並將工業份額和市場份額帶回中國,但“如果美國在軍事上顯出對中國的軟弱,實際上你就縱容鼓勵了北京的侵略行為,最終不得不面對對你不利的條件。所以我希望回到一個平衡點,讓中國不敢再推進,讓我們和盟友相信我們有安全的基礎。”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斯萊特對科爾比亞洲優先的軍事戰略表示贊同。他說,“在資源總是稀缺的情況下,美國應該把它們花在維護亞洲的政治秩序,而不是試圖改變中東的軍事秩序。”

斯萊特告訴美國之音,從阿富汗撤軍是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府一直在計劃的事情,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繼續駐軍缺乏公眾支持。他認為拜登政府應認真考慮轉向亞洲,使亞太地區成為美國投射力量的真正優先事項。

科爾比新書“拒絕戰略”的意思是拒絕讓北京成為亞洲霸主的戰略。具體做法是在亞洲建立抵制北京的“反霸權聯盟”,讓亞洲國家不要屈服於北京經濟軍事壓力。這種戰略是基於科爾比認為的北京最可能採取的亞洲戰略-即全力瓦解亞洲國家結盟,先用軍事力量讓不太強大的國家順從,比如菲律賓、越南,再通過威懾力慢慢讓剩餘的國家向北京靠攏;如果達成,北京將證明美國在亞洲的聯盟是脆弱的。

科爾比認為這不僅僅關係到亞洲,而且“關係到每個美國人以我們自己的方式來決定自己未來,否則將陷入中國的軍事和經濟脅迫陰影。”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量子聯盟計劃主任赫爾曼

哈德遜研究所量子聯盟計劃的高級研究員和主任阿瑟·赫爾曼(Arthur Herman)認為科爾比的書寫得很好,從大國競爭的視角描繪了美國需要的戰略部署,通過盟友一起向中國的霸權野心投射威懾的政策,是當下所需要的。

科爾比:放棄戰略模糊,軍事保衛台灣

台灣在科爾比書中是重點討論案例,它既是美國西太平洋防線的戰略要塞,也是美國“拒絕戰略”的試金石。

科爾比在書中解答了很多美國人的疑惑,即為什麼美國必須優先軍事部署,保住太平洋對岸的台灣。科爾比認為,美國軍事力量主要來自海洋和航天航空技術,所以不能打陸戰,以免重蹈越戰、韓戰的覆轍。

台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防線的重要一環,防線上聚集了很多財富-日本,韓國,台灣,澳大利亞,菲律賓,印尼等等。“如果中國拿下台灣,他們的軍隊可以投射到中太平洋, 對日本菲律賓的軍事力量進行破壞。”

科爾比用象棋思維解釋,如果中國輸掉對台灣的軍事行動,它將被迫面對“升級的負擔(burden of escalation)”;而如果中國拿下台灣,將讓中國大膽扣動扳機,台灣不會是中國擴張的終點。

科爾比認為“拒絕戰略”的重中之重正是保衛台灣,因為這是北京的目標,台灣是美國的盟友,同時涉及到美國的威懾力是否能保持。科爾比說,由於資源稀缺,美國不應該同時在別的戰線投放多餘資源,應確保我們能夠保護台灣。他認為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是正確的,這讓日本盟友相信美國將在亞洲集中更多軍事力量。

哈德遜研究所的赫爾曼不同意這一觀點,他認為科爾比在想像一種有序的優雅的撤離,而實際上的撤離是阿富汗秩序的徹底崩潰,美國被迫放棄數十億美元的軍事設備,這些都將讓東亞盟友懷疑美國的可靠性。

不過赫爾曼贊同科爾比認為台灣是不可放棄的盟友。“我們不僅應結合強大的軍事姿態,阻止中國對台灣的野心;也應該視台灣為更大戰略圖景的一部分,不僅是東亞而是整個印太地區。我們也應知道,如果放任中國對台灣進行侵略,這將破壞我們亞洲盟友的信任,他們會認為這是美國大國地位的終結。”

但赫爾曼說,美國的困境在於,如何用軍事遏制中國對台灣的野心而不觸發軍事摩擦,即“如何堅定地向中國表明和平勝於戰爭”。

到底怎樣國防:軍事還是經濟

作為前國防部官員,科爾比堅定地認為美國國防戰略應由傳統軍事力量來主導。他在一次新書談論活動中將中國比喻成19世紀中的德國普魯士,在被打敗的低落後迅速工業化現代化,隨後在俾斯麥治下在幾個大國中脫穎而出,幾乎成為歐洲力量的主導。德國當時正是通過三場集中的戰爭來達到該目的-先是打丹麥,然後奧地利最後打法國。

他說,“人們現在太習慣於美國軍事主導地位,不能想像與中國和俄羅斯開戰,但這是可能的。過去30年,任何人想要跟美國發動戰爭都會慘敗,而現在不一樣了,如果中國能夠使用武器和武力來達到目的,我們就算有文化和意識形態力量,這都不重要了,人們首先需要活下來。”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斯萊特說,科爾比的這一觀點與當下拜登政府的優先事項並不一致。“政府最關心的是經濟形勢,並與正式盟友和更廣泛的合作夥伴在經濟上密切合作。美國領導人前兩次訪問的是東南亞的新加坡和越南,這表明美國正試圖建立一套新的伙伴關係,以確保該地區保持多極化,以利於美國經濟和美國人民。亞洲是世界經濟中最具活力的力量,而美國不想被排除在外。”

斯萊特也認為中國在東亞的地位可能被放大了,“美國有很多支持東亞經濟開放的總議程,確保我們不會回到過去的暴力衝突。因此,美國重新調整其對印太地區的做法是一個好時機…美國願意為其投入更多資源,該地區的國家也會樂於看到美國發揮的平衡作用,讓這些國家變得更加富裕。”

赫爾曼也認為經濟實力在美中博弈中可能更為重要。“中國能夠在不依靠軍事力量作為威脅的情況下建立霸權,正是利用去美國的工業化作為提升其實力和影響力的一種方式。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美國工業防禦作為保障我們的可靠軍事能力的討論。…科爾比的書花了很多時間思考美國需要做什麼來威懾中國,但對中國正在做什麼來削弱美國的力量沒有太多興趣。”

赫爾曼強調,美國的實力,軍事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確實是在印太地區和其他地區建立和平與穩定的最根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