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將在新加坡會面,對兩岸未來發展交換意見。這是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雙方在任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台灣官方表示,這次會面雙方領導人將不以正式頭銜互相稱謂,而將互稱“先生”,以示平等。“馬習會”是否能為兩岸關係帶來新動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回顧歷史,兩岸在過去的66年歷經風雨,有衝突也有合作,有封鎖也有交流。美國之音與您一起回顧兩岸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的聚散離合。
兩岸的對立開始於1949年。抗戰勝利後,共產黨和國民黨在重慶就和平建國等問題舉行的談判破裂,三年內戰爆發。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在1949年戰敗退居台灣,毛澤東於同年十月一日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岸從此分治,歷經三次台海危機,走過70年風雨滄桑。
1954年8月,中國軍隊炮擊台灣對抗大陸的前沿金門島和馬祖島,第一次台海危機爆發。據說毛澤東對赫魯曉夫說,他本無意佔領那些島嶼,他是要通過威脅那些島嶼來防止台灣切斷與大陸的聯繫。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對金門進行大規模炮擊,同時發動宣傳攻勢,高喊要解放台灣。兩星期後,炮擊停止,然後再次開始,一連持續了29天。這就是大眾所說的第二次台海危機。
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並取代蔣介石政府擁有聯合國代表權。
1982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表示允許存在兩種制度,但要互不影響、互不破壞。“一國兩制”也為中國制訂兩岸政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1987年7月15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解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令。中華民國政府隨後宣佈開放台胞回大陸探親,百萬老兵得以回鄉看望家人。
1990年,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這一半民間性質的組織負責協助政府處理兩岸民間的交流事務。中國也在1991年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以同台灣的“海基會”合作促進兩岸民間交流。
1992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在香港會談,據稱雙方達成了“九二共識”。但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否認了“九二共識”的存在。
1993年,是兩岸關係里程碑式的一年。這一年的4月,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中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的辜汪會談。這是在1949年兩岸分治以後進行的首次官方正式會晤。這次會談打開了兩岸對話的窗口,也為兩岸關係解凍做了鋪墊。
1995年,兩岸關係急轉直下。為了抗議李登輝訪問美國,中國中斷了與台灣的高級別對話,並且在同年在台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發射導彈。兩岸關係異常緊張。
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期間,中國當局再次向台海上空發射導彈並舉行軍事演習。時台灣即將在3月23日舉行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飛彈落點在基隆及高雄外海。當時,有消息稱解放軍將攻佔馬祖的東莒島。3月8日當天美國立刻宣佈獨立號航艦戰鬥群部署到台灣東北海域。3月11日,美國海軍自波斯灣加派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前往台灣東部海域,預定與獨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會合。另一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部隊也緊急全部出海抗衡,雙方劍拔弩張。一般稱那段時間為第三次台海危機。
2000年,民進黨首次贏得台灣大選。陳水扁當選為台灣總統。中華民國完成了首次政黨輪替。
2005年,兩岸關係回暖。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行會談。這也是兩黨自國共內戰以來首次最高級別會晤。同年,中國針對兩岸關係,推出《反分裂國家法》。
2008年,馬英九當選台灣總統,兩岸重啟高級別對話。同年,兩岸實現“大三通”,即兩岸航空實現直接通航,海上貨運直航,以及直接通郵。
2010年,中國與台灣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促進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合作。
2013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繼續開放市場。但這一協議引起了諸多爭議,並在2014年在台灣爆發了“太陽花運動”,民眾對協議草率的審查程序進行抗議。
兩岸關係在過去的將近70年里時起時落,這次“馬先生”與“習先生”的會面能否為兩岸關係開創新局面,成為外界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