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發動入侵烏克蘭戰爭受到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製裁之際,明里暗裡支持俄羅斯侵略的中國共產黨當局提出了所謂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構想。在此之前,中共當局還提出所謂的經濟內循環之說,再度強調中國要走“自力更生”之路。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客座教授許成鋼博士表示,中國當局提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構想其實是它過去八九年走向的一個表現。
多年研究政治制度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的許成鋼博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指出,無論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構想,還是以大數據為基礎的計劃經濟的構想都有難以或不可能逾越障礙。
許成鋼所表達的是他的個人觀點,不代表美國之音。
集權體制的中國緣何市場不統一
金哲問:在國際間的俄烏戰爭和中國的防疫人民戰爭戰處於膠著之際,中國當局推出所謂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構想。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必然的發展?
許成鋼答:我的猜測是這是早有的計劃,不是專門趕這個時間。原因很簡單,這是實際上是過去這八九年的大趨勢。過去的八九年中國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走。
我來稍微展開解釋一下所謂的統一市場是什麼意思。講到中國經濟作為一個國民經濟,我們已經說過好多次它是集權制。集權制就意味著權力和資源都是高度集中的。
高度集中就是集中到不可能再更集中的程度了,全面地都集中了,怎麼還會不統一呢?能集中的早就統一了。但現實是,由於這是一個如此之大的經濟體,如此之大的國家,如此之大的政治經濟體,社會體如此之大,它高度的集中指的是黨。但它實際的操作一定不可能是一個人操作,不可能是幾十個人,也不可能是幾千個人,也不可能是幾十萬個人。
你得要有好幾百萬、上千萬的人在具體操作。有這麼大量的人在裡邊操作,一定實際上是要有一個政權的結構。它一方面是高度集權的集權制,另一方面它又是有結構的。那麼,這個結構是什麼呢?
實際上我剛才已經提到了大躍進。大躍進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兩場運動把中國改變了。原來中國是從蘇聯抄來的那一套集權制。但是自從大躍進跟文化革命之後,中國的這個蘇聯抄來的集權制變成了中國式的集權制。
秦始皇的郡縣制影響至今仍在
什麼是中國式的集權制呢?中國式的集權制就是蘇聯式的集權制加上一點兒秦始皇時候弄出來的那個玩意兒。什麼是秦始皇是弄出來的呢?就是大家都早知道的郡縣制。
郡縣制什麼意思呢?其意思就是說,雖然這個黨全面控制了所有的權力,但是這個黨如何來具體控制這個經濟體呢?它是按地區來控制的。它不是按照分工,不是靠中央各部來控制,而是按地區控制的。所以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是按地區控制的。因此在中央之下,是省轄市,市下是縣,縣下是鎮,這樣一級一級下來,是地區控制。
於是,統一市場的問題就來了。
在整個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市場是起輔助作用的,主體上是所謂的計劃。那個計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中央計劃,而是地方計劃,就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計劃,然後更高一層的地方政府在它本地區之內來平衡。然後全國政府是在省之間平衡。這就是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的經濟制度。
改革開放來了以後是依賴既有的這種我把它叫做分權式集權制。分權的意思就是向地區分權,而不是向人分權。中國人是沒權利的。分權向地方政府分權,地方黨組織分權的。由於整個集權制的結構是按地區分的,因此改革開放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做的改革開放。這個基本的政治結構從來沒有變過,至今也沒變過。
於是,每一個地區自己都要想辦法去摸索怎麼樣改革開放。然後每個地區自己開始了自己的市場,有了自己的民營企業,開始有了不同的經濟發展速度等等。然後,地區之間彼此經濟發展速度。這就導致了地區之間是競爭關係,於是每個地區都有一個要保護自個兒的地區的傾向。
集權制打破地區保護問題巨大
因此,40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就造成了地區之間是有保護的,地區之間是有界限的。雖然它是集權主義制度,但地區之間是有保護的,地區之間的保護和集權制一點也不衝突,因為他們都是共產黨。
現在現在它講要統一市場是啥意思呢?是要打破這個東西。要打破這個東西不是單純是市場的問題,它實際上就是過去這個八九年裡的一個大的趨勢,就是它逐漸地希望用中央各部來取代以地方為主的這個權力結構,這是它真正的用意所在。
於是這個問題就大了。因為原本這是有一個根子很深的製度,已經是運作很靈光的製度了。在集權制下,它的運作是靈光的,是好用的。它想打破另搞一套。怎麼搞?這問題就大了,
這個問題要展開,我們可能需要另外再討論,因為一展開就是很很大的題目了。所以我就先簡單說這麼一點。
“統購統銷”與全國統一大市場有何關係
問:現在中國當局推出所謂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這種說法讓人感覺似曾相識。很多人想到了在中國所謂的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中國一直推行的所謂的統供統購統銷政策。全國統一大市場跟統購統銷有什麼區別?
答:統購統銷是50年代就是大躍進之前的事情了。其實它是消滅市場的第一步。
什麼叫統購統銷呢?就是原本農民生產的產品是到市場上去賣,政府要收稅。在那個時代收稅都是收實物稅,收的是糧食。但是由於農民拿糧食到市場上去賣,就變成政府收購糧食和市場賣方形成競爭關係。
統購統銷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政府徹底壟斷,不允許農民在市場上再去賣糧食了。換句話說就沒競爭了,我自個兒把你全包了。把市場消滅了,就可以把糧價價格壓很低了。
這是消滅市場的第一步。後來當然一步一步推進。到了大躍進以後,市場基本就沒有了。到了文化革命,就徹底沒有了。改革開放以後好不容易市場慢慢又發展出來了。
但朝著當局現在說的這些方向再走下去,人們可以擔心它是不是逐步地會把市場越搞越少了,政府的壟斷越來越多。實際上,政府越來越壟斷,最終就會壓制市場。
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大數據問題
問:2022年4月1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明確其建設的主要目標: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在一般人看來這全是好事,簡直是十全大補。我相信肯定有人真心認為,隨著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的空前發達,市場管理當局現在完全有可能大致不差地預測市場動向並安排生產和銷售,從而能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組合,滿足民眾需求,避免浪費。這種信念有什麼問題?
答:這是個涉及面特別寬的問題,因為時間緣故不可能展開。所以我把這麼寬的問題縮窄一點,就講中間的一個面,和這一個面裡邊最大的那件事,是和信息相關的。
這種統一市場背後的動力除了我剛才強調的製度問題,還有一個技術問題。這就是很多相信技術的人認為統一市場是統一大數據的關鍵一步,通過大數據,就可以有更好的中央計劃了。
因為由大數據就可以知道消費者要什麼,生產者生產什麼,能生產什麼,消費者想要什麼。如果所有的需求通過大數據我都弄明白了,所有的供給方通過大數據我也都弄明白了,那麼通過大數據來進行運算我就可以全面地計劃。很多人都曾經這樣說過。
這不就是最後計劃經濟就可以代替了市場經濟了嗎?因為我反正用大數據也知道了你要什麼,也知道了別人能能造什麼,能提供什麼,物流是什麼,一切都能算出來,那麼,這樣我不就可以計劃了嗎?然後物質就極大豐富了,我就早早就進入共產主義了。有人就是這個思路。
這不是一個可行的思路呢?好多年前,我就發表過文章討論過這個問題。這個思路要展開以後需要比較多時間。我就特別簡單說兩句。這個思路里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自相矛盾。我就指出一個自相矛盾就夠了。自相矛盾在哪裡呢?自相矛盾就在於首先大數據的來源是什麼?
大數據緣何與計劃經濟水火不容
大數據的來源是市場。那麼,如果你使用計劃經濟取代了市場,你就把市場作為大數據的來源消滅了。那麼,你消滅了大數據的來源之後,你的大數據就是在你消滅了這個數據來源的那一天你掌握到的情況。
如果技術不變化,如果人的興趣不變化,如果社會不變化,在這三個如果不變的情況下,那麼你這個社會進入了一個靜態的狀態,不變的狀態,你用計劃的方式可以滿足,可以滿足靜態社會。
但是如果在你的經濟旁邊另有一個經濟快速地在變,不斷地產生新東西,那對不起,你這個經濟就不可能了,因為你的大數據裡沒有那個東西。
所以這種想法是嚴重的自相矛盾,如果去執行,在最好的、最完美的情況下,執行它會導致一個社會進入靜態,不會再變了。技術不會再變了,新的藥也不會產生了,新的病就是不能治的病也不能再治了,因為你大數據裡沒有這個東西。
世界上有無數的內容在沒造出來之前是不存在大數據的,因此大數據只能告訴你已經有了什麼。大數據永遠不能告訴你會有什麼。
所以這種大數據計劃經濟往最好處說是烏托邦,其想法和過去老式的共產主義沒有原則差別。它只不過是用這個現代的技術給它披上的一件外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