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維吾爾青年,祖拜拉.夏木希丁(Zubayra Shamseden)於1993年離開了她在新疆北部伊犁州伊寧市的故鄉。她目前是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副主席及維吾爾人權計畫的中文聯絡員。離開新疆30年來,夏木希丁見證了許多維吾爾人,包括她的親戚在內,在自己的土地上遭受中國當局的迫害和邊緣化。
她離開新疆四年後,就是1997年2月5日,她的兩個兄弟和一個侄子參加維吾爾年輕人在伊寧舉行的和平抗議,遭到中國武裝部隊的暴力鎮壓,隨後遭到中國當局的迫害。
根據夏木希丁說,她的親兄弟薩迪爾丁·夏木希丁(Sadirdin Shamseden)和她的侄子哈買提·穆罕默德(Hemmat Muhammet)後來被殺,另一位兄弟自1999年以來一直在烏魯木齊監獄服刑。
「我的兄弟阿卜杜拉扎克·夏木希丁(Abdurazzak Shamseden)自1999 年以來一直在烏魯木齊監獄服刑(他於1998 年在伊寧被捕)。自2015 年以來,我沒有收到他(實際上是我的家人、親戚)的消息。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阿卜杜拉扎克是生是死,」夏木希丁告訴美國之音。
今年較早時候,就是元月一日,中國當局在她的故鄉開始生效一個新的條例,題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條例》。
該《條例》明確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立法宗旨,強調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主題場館、文化公園、主題廣場等建設,突顯中華文化特徵和民族形象,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與融合。
「我們有必要對自治州長期以來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梳理、提煉、固化,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護好民族團結的生命線,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伊犁黨委統戰部副部長、州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肖歌對天山網說。
天山網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管的官方新聞網。
伊犁人大代表、伊犁師範大學法學院院長馬幸榮對天山網說,“《條例》的出台必將有力引導各族群眾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但對夏木希丁來說這項新的法律的目的是消除維吾爾人和其他突厥人的民族認同。
「一如既往,中國的法律法規模糊不清;但這些政策就像一個命令,是為了消除維吾爾人和其他突厥人民族身份的明確宣言,」 她說。“所謂'推進實施青少年築基工程',意味著中國加大民族同化力度,將漢族文化推廣和強加給其他民族。”
條例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支持教育領域加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學術研討和研究,編寫、出版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品,促進優秀文化成果的轉化應用。
條例稱"各級人民政府應推動實施青少年「築基」工程,組織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動,建立健全城鄉、學校、家庭多層次、多形式交流合作機制,廣泛開展結對合作、聯誼聯心、濟困幫扶等活動。"
根據夏木希丁的說法,中國政府特意選擇了伊犁作為在該地區實施這項法律的初始地點。原因是其在歷史上作為東突厥斯坦共和國(ETR)的首都地區具有重要意義。
該共和國於1944年在新疆北部成立,並一直存在到1949年。中國政府將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成立和五年的獨立過程改稱為「三區革命」。
為了進一步了解《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條例》的背景和影響,我們採訪了華盛頓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兼中國研究主任鄭國恩(Adrian Zenz),探討了這項法律的歷史根源。
「『嵌入』漢族和維吾爾族人口以促進民族融合的政策,以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詞,是習近平在2014年的講話中製定和創造的,」鄭國恩告訴美國之音。“人口嵌入是人口優化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通過嵌入'積極'(即漢族)人口來稀釋'問題'人口,從而減少該地區的單一民族性質。”
鄭國恩表示,這是第一次將這項政策作為正式法規(條例)制定,可能是出於政策實驗的目的。在伊犁地區試點後,這項法律預計將在其他地區推廣。
「法規的許多概述並不是全新的,但它們正式化了同化和人口稀釋的政策,」 鄭國恩說。
鄭國恩表示,該條例要求地方政府增加宣傳顯然是為了克服當地民族對此政策的不滿。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