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週三表示,北京將向烏克蘭派遣特使討論“政治解決”俄烏戰爭問題。這將是北京改變保守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一個新的動作。有分析說,鄧小平制定的“韜光養晦”政策正在退去,取而代之的將是習近平的“有所作為”的全球外交參與者的規劃。
習近平在跟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一個小時通話中表示,中國將派歐亞事務特使出訪烏克蘭等國家,就“政治解決”衝突與相關國家進行磋商。
但習近平沒有提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做法,也沒有暗示中國特使是否會訪問莫斯科。
俄烏戰爭爆發後,北京一直稱自己是站在和平一方的中立者,但實際上卻明顯站在俄羅斯一邊,被國際社會批評為“拉偏架”。中國反對將俄羅斯稱為“侵略者”,還批評美國和歐洲國家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是“拱火澆油”。
批評者稱,中國這樣做違背了自己關於尊重國家領土主權的一貫說法,為發動侵烏戰爭的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辯護。中國偏袒俄羅斯的立場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批評,給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嚴重傷害。
或許是為了突破外交困境,習近平在週三打電話給澤連斯基,表達了願意幫助俄烏雙方爭取通過談判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中國目前是唯一與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保持友好關係的大國,而習近平也是實際上極少數能夠跟普京說上話的大國領導人。澤連斯基早些時候也表示歡迎中國在結束戰爭方面發揮作用。
從目前俄烏雙方對舉行和談的要求看,中國調停成功的希望並不大。普京提出的停火談判的前提是,烏克蘭方面接受烏東幾個地區和克里米亞地區為俄羅斯領土。澤連斯基則對此果斷拒絕。在這一點上,雙方似乎沒有多少談判的空間。
但是,無論這場外交斡旋是否成功,北京願意參與調解這個事實本身就顯示它在繼續朝著成為一個全球性外交參與者的角色轉變。
今年三月,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突然宣布,雙方將在對方首都重開大使館,恢復外交關係。他們之間的調解人就是中國。雖然未來雙方關係是否能夠穩定下來還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但兩國畢竟邁出了友好合作的第一步,這對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的積極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上週,中國外長秦剛告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中國準備幫助雙方進行和平談判。這個消息要比調解沙特和伊朗復交更令人意外。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根深蒂固,錯綜複雜。了解中東問題的專家普遍不看好中國的這一努力。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