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軍艦兩個月裡兩次發生相撞事件,事故都發生在凌晨,都是與大型商用船隻相撞,出事的“菲茨杰拉德號”和“麥凱恩號”都曾前往中國在南中國海有爭議海域建造的人造島礁12海裡範圍內,執行“航行自由行動”。作為當今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美軍戰艦接連發生重大碰撞事故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更有網絡安全專家揣測,美國海軍兩艘伯克級驅逐艦接連發生碰撞,並非“巧合”,其背後可能是中國或俄羅斯的網軍,中國和俄羅斯都可能有能力對美國軍艦發動網絡攻擊。
黑客攻擊
曾在以色列情報部門網絡戰小組工作七年的網絡安全專家格里克對澳大利亞新聞網表示,中國具備這一能力,有可能在進行某種測試。他說,有兩種方法可以對軍艦發動網絡攻擊:一種是攻擊艦船的GPS系統,干擾其導航能力,另外一種是通過惡意軟件攻擊軍艦的電腦網絡。
不過,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查森目前否認了“麥凱恩號”驅逐艦與油輪相撞是網絡攻擊所致。他在自己的推特上說,“關於網絡入侵或者破壞的可能性,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跡象,但調查會審視一切可能性。”福克斯新聞星期二也引述一名美國海軍官員的話說, “麥凱恩號”事故不是網絡破壞造成的。
轉向失靈
還有一種說法是“麥凱恩號”的轉向系統出了故障。
CNN援引一名美國海軍官員的話報導,“麥凱恩號”驅逐艦在接近馬六甲海峽時,船上轉向系統失靈。這名海軍官員還說,不清楚為甚麼備用轉向系統未能發揮作用。另外一名美國海軍官員對CNN表示,在碰撞發生前“麥凱恩號”的轉向系統失靈,但後來被恢復。
不過,轉向系統失靈的說法目前也被美國軍方否認。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威夫特星期二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沒有發現“麥凱恩號”轉向系統失靈的跡象。
士兵懈怠
美國連線雜誌的報導認為,“麥凱恩號”和“菲茨杰拉德號”事故雖然看上去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發生碰撞的位置。 “麥凱恩號”被撞位置位於左舷尾部,而“菲茨杰拉德號”被撞的位置是右舷。報導引述一名美國退伍海軍軍人的話說,兩船相遇時,在右舷位置的船隻有優先權,意味“麥凱恩號”應有調整航向和航速的優先權利,即使是碰撞看上去即將發生。這也就是說,“麥凱恩號”在碰撞發生的可能性已經非常高之前,都沒有採取任何避讓措施。
目前,更多的跡象顯示,這些碰撞事故的背後更多的是美軍內部原因。就在“麥凱恩號”發生碰撞事故的幾天前,美國海軍公佈了對“菲茨杰拉德號”碰撞事故的初步調查報告。報告說,那次碰撞本可避免,兩艘涉事船隻的船技均不佳。 “菲茨杰拉德號”值班人員的團隊合作存在紕漏,欠缺領導能力,導致了碰撞事故。紐約時報採訪到的一名艦上人員表示,“事故發生時有人沒有集中精神。”包括艦長在內的三名最高指揮官被免職,還有一些事故直接責任人被行政處分。就在這一初步處分決定宣佈的不久,第七艦隊司令奧克因再發生一起重大碰撞事故被免職。
前美國海軍“科爾號”導彈驅逐艦指揮官科克利波爾德把一系列美海軍軍艦事故歸咎於美國海軍最高領導層。他對福克斯新聞表示,在華盛頓的美國海軍最高領導層多年來未能對海軍艦隊進行恰當管理,未能配備足夠人員,人員也缺乏充分培訓。
“麥凱恩號”和“菲茨杰拉德號”都配有先進的宙斯盾導彈防禦系統,可用於防範和打擊北韓的導彈攻擊。
美國海軍“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週一清晨在世界最繁忙的航道——馬六甲海峽附近與一艘油輪發生碰撞事故,導致10名艦員失蹤,五人受傷。據報導,部分失蹤艦員的遺體已經被找到,其餘失蹤人員也極有可能已經遇難。
兩月兩宗 司令下課
這是以日本橫須賀基地為母港的美國第七艦隊兩個多月來發生的又一起涉及人員傷亡的重大事故,也是美軍太平洋艦隊今年發生的第四起重大事故。原本將在幾個星期後就退役的第七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奧科因也因此被解職。
美國海軍公佈的照片顯示,“麥凱恩號”的左舷水線位置被撞出一個大洞。美國海軍的報告稱,“麥凱恩號”被撞位置“嚴重受損”,受損位置艙室進水,包括艦員睡艙、通訊室和機械室。事故發生後,“麥凱恩號”驅逐艦依靠自身動力駛向新加坡,現在停靠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據路透社報導,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潛水員已從受損進水的艙室找到部分失蹤艦員的遺體。
就在兩個月前,另一艘同屬於美國第七艦隊的導彈驅逐艦“菲茨杰拉德號” 剛剛在日本海域與一艘菲律賓集裝箱貨輪相撞,造成七名水兵喪生。 5月9日,美軍太平洋艦隊所屬第三艦隊的“尚普蘭湖號”導彈巡洋艦與一艘韓國漁船相撞,所幸沒有人員受傷。今年1月31日,美軍“安提坦號”導彈巡洋艦在橫須賀港附近下錨時擱淺,導致螺旋槳受損。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查森海軍上將已下令,美國海軍所有艦隊暫停行動一天,同時廣泛調查這些他所說的“太平洋戰區一系列事故”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