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朝鮮戰爭中長津湖戰役的電影《長津湖》在中國“十一”長假期間熱映,並屢屢刷新票房紀錄,同時也受到中國官媒的吹捧,在美中關係持續緊張和中共建黨百年之際,將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推向巔峰。
但同時,中國當局限制民間對這場戰役的任何嚴肅討論,包括戰役的背景、傷亡人數、戰爭的殘酷性和戰役結局等等。中國知名媒體人、“網絡大V”羅昌平甚至因為在新浪微博上發了質疑朝鮮戰爭正當性的微博而被海南警方以涉嫌發表“侮辱英烈”言論為由刑拘。有分析認為,這部由中國政府資助、由陳凱歌導演、“戰狼”吳京出演的電影是資本與政治宣傳的“完美合謀”。
《長津湖》是一部大片還是“抗美神劇”?在這部電影在票房收入上取得巨大成功之際,中國當局為甚麼限制民間圍繞這部電影的充分討論?該片的運作成功是否標誌中共找到了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和反美宣傳的新模式?
《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認為,歷史上長津湖戰役極為慘烈,中共把那麼多只穿單衣的志願軍戰士送上冰天雪地的戰場,就是知道他們有去無回,這是極其冷酷和殘忍的。現在中國竟然拍出這樣一部電影,扭曲歷史並對其進行讚美和稱頌,這更加顯示中共政權殘忍的一面。
他說:“我對這個片子的第一印像是感到意外,感到很驚訝,怎麼共產黨會把長津湖戰役拍成電影呢?因為長津湖戰役如果值得歌頌,它適合拍電影教育廣大群眾,那毛澤東時代早就該拍了,早就該寫進教科書,早就搞成紅色經典,早就搞得像上甘嶺那樣子,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哪裡還等到今天呢?電影裡有些戰斗場面很荒謬,確實不亞於抗日神劇。另外,它整體上的扭曲歷史也是自不待言。這裡面當然最搶眼的一幕,就是大批的志願軍戰士不是戰死而是凍死。有三個連凍成冰雕,這本來純粹是一個指揮調度的極端愚蠢和嚴重的失誤,怎麼還能當成英雄事蹟正面歌頌呢?這就說明共軍當初把這麼多沒有穿棉衣的戰士送上冰天雪地的戰場,這個意思就是叫他們有去無回,就是叫他們去送死。這裡所凸顯的,我們看到的還不是美軍對共軍有多冷酷,而是共軍對共軍有多冷酷。”
《紐約時報》引述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孫紅雲的話說,《長津湖》是資本與政治宣傳一次“完美合謀”。對此,獨立時評人、政治學博士吳強認為,這種所謂“合謀”其實是對英烈、對中國歷史、對戰爭和對人性的侮辱。
他說:“這部片子用了一種非常商業化、煽情化的,相當義和拳式的,甚至神武化的,把裡面的普通士兵神化了。神化本身在我看來是相當反現實主義的,某種程度上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甚至是對死難英烈、對英雄的一種侮辱。這種神化是一種侮辱。如果按照中國的《英烈法》來說,這些導演、製片應該抓起來刑事拘留他們,做一些審判的,這個是有問題的。對英雄們不能採取這種神化的方式,不能採取這種煽情的方式,不能採取這種商業化處理的方式,它大大背離了當時的慘烈。這種慘烈在我們軍內過去70多年來的一個共識,華野的部隊在當時那麼困難的條件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種巨大的犧牲真的是難以回首的。但我們現在看這部電影充滿了一種義和拳式的刀槍不入的非常膚淺的英雄主義。這完全是資本和意識形態的合流,或者說是資本和宣傳的合謀,這種合謀是對英烈,是對中國歷史,是對現代戰爭、對人性的侮辱。這種合謀是反人性的。”
在《長津湖》熱映的同時,有部分網民呼籲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和演職人員應該把所得片酬捐出來。這又遭到了官媒的回懟,稱這是在裹挾劇組。
《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表示,他非常贊成《長津湖》劇組捐出部分票房收入。
他說:“這次製片方和一些主要演員最招人反感的就是他們兩頭通吃。一方面他打出愛國主義教育的大旗,要求大家都去看,誰不看誰就有問題。既然是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那當然觀眾就只能讚揚不能批評,你要批評就是不愛國就是侮辱先烈。另一方面他又洋洋得意地宣揚他的票房收入。看到好幾份海報上畫的志願軍興高采烈、喜氣洋洋,背後就是大大的數字,什麼5億,20億、30億票房收入。你說他們做得真笨,本來你不應該炫耀你有多少票房收入。你可以炫耀你有多少多少觀眾,你要誇耀你吸引了多少觀眾,不要去誇耀你賺了多少錢。就像毛時代,說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著作印行了少意冊,那從來不會說毛主席他老人家今年又賺了多少多少億的版稅收入。他如果要誇耀毛主席賺了多少版稅收入,那就成了真的所謂低級紅高級黑了。那你現在做的就連當年毛時代做的都比不上,比別人還更蠢。當然這也是因為過去那些人崇拜毛澤東的時候,多多少少有些人還有一份真誠,他們真的信那一套。現在這些人他們根本就不信這一套,他們什麼都不信,就是逢場作戲。他們在搞一個所謂愛國主義大片的時候,心裡琢磨的就是會賺多少錢。所以這種炫耀本身就體現他們的價值觀,和他們所宣傳的價值觀完全是兩回事。所以連司馬南都寫博文批評,說你就是在吃人血饅頭。”
獨立時評人吳強認為,《長津湖》的上映正值美中關係持續緊張之際,再加上它所獲得的政府贊助,這反映出北京當局有意在中國民間建立起長期的反美情緒。
他說:“現在不僅是拿舊的電影出來做反美情緒的煽動,現在是要投巨資,在過去幾年花了很多錢拍朝鮮戰爭題材的電影,顯然是在有意的來建構一個長期的反美主義。我相信這是意識形態部門對類似題材電影大力支持的一個主要原因。以至於它的重要性壓過過去幾年拍比如說《建國大業》、《建黨大業》之類這些革命史,對中共自身合法性論述的電影了。所以它實際上是跟北京政權未來的所謂偉大斗爭,特別是對美的對抗性關係,實際上是起了一個重要的煽動作用。在煽動反美、煽動仇恨,並且在鼓吹戰爭。這個片子從頭到尾看下
來,沒有對戰爭的反思和警惕,完全是對戰爭的歌頌、對死難的歌頌、對犧牲的歌頌。似乎戰爭變得很容易,這種我說它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大毒草。”
(美國之音記者尹暄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