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成長、能源與環境的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所率領之訪問團已於週四(9月17日)傍晚抵達台北,正式展開三日的訪問行程,這是美國國務院自1979年以來,訪台的最高層級官員。
據台灣外交部指出,訪團成員包括國務院民主、人權暨勞工局助卿戴斯卓(Robert Destro)、商務部主管全球市場助理部長史宜恩(Ian Steff)、國務院全球婦女議題無任所大使柯莉(Kelley Currie)等資深官員,以及美國防部前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y Schriver)等美方政要。
台灣總統蔡英文週五晚(9月18日)將設宴款待訪問團成員,而克拉奇一行人周六(9月19日)也會出席故前總統李登輝的告別追思禮拜,向李前總統為台灣民主所曾作出的貢獻致敬。除了美方代表團,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也同樣會率團出席週六的告別追思禮拜,再次表達哀悼之意。
至於各界原先預期克拉奇週五會主持“美台經濟與商業對話”並與各企業人士交流,但此一行程最終似乎並未成行,引發台灣部分媒體揣測是因為“台灣高調宣傳惹怒美國”而遭取消。
對此,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發布新聞稿反駁,他表示,自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於8月底宣布成立台美經濟對話後,雙方即積極規劃相關工作中。
張惇涵表示:“台美經濟對話的實質進行,由於涉及層面廣泛,我們期盼在此次與美方代表團訪台期間,透過面對面的交換意見後,能夠助益後續高階對話的順利展開…我們也期許,台美之間未來能持續深化全面合作,創造互惠雙贏的伙伴關係。”
美國之音也以電郵徵詢美國在台協會(AIT)發言人孟雨荷(Amanda Mansour),但截至截稿前,尚未獲回覆。
克拉奇率團訪台已引發中國不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週四宣稱,美國破壞台海和平穩定,“中方將根據形勢發展作出必要反應。“
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這一立場是一貫明確的。美方執意安排克拉奇訪台,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助長台獨分裂勢力的囂張氣焰',破壞中美關係和台海和平穩定。”
美台經貿建交?
雖然克拉奇短暫來訪、也不打算觸及美台雙邊貿易協議(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BTA),但台灣各界仍然對美台後續洽簽BTA充滿高度期待。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表示,據國貿局指稱,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傾向於與各國一一洽簽BTA,更甚於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兩者雖然名稱有異,但其實內容很可能是一樣的,因此,台美未來所洽籤的BTA,效果若等同於俱全面意義的FTA,代表雙方產品將可以互相零關稅交易,而雙邊整體經濟福利效果也將極大化、更有助於資源的配置,這對沒有正式邦交關係的美台來說,如同經貿建交。
邱達生向美國之音表示:“如果是自由貿易協定的話,等於說,是一種主權的放棄,因為關稅跟法規是每一個國家要來保護它國內產業的主權,所以,當兩個國家洽簽這種自由貿易協定的時候,算是一種一定程度的主權放棄,所以,我把它看成是經貿的建交。”
他指出,美國市場大,但也相對自由,對進口品課徵的關稅本來都不高,因此,洽簽BTA對台灣出口競爭力的短期效益有限,但長期而言,對台灣整體經濟的拉抬影響很大。
就短期效益而言,台灣對美出口的高科技、資訊與通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產品本來就依循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協議而享有免稅的優惠,因此,台美簽不簽BTA,都沒影響。
美台深化經貿依存度
但邱達生說,台灣對美出口的傳統產業產品,包括機械、汽車零組件和電機產品等,在美台簽訂BTA後,即可以立即免除平均3.1%的關稅,台製品就會和日本、韓國的產品站在公平的兢爭起點,而這部分的出口約佔台灣對美出口的10%,以2019年的462億美元的出口額計,約值46億美元,佔台灣GDP的0.8%。
不過,相對的,台灣也要對美國開放市場,因此,邱達生說,台灣原本對美國農產品所課徵的15.9%關稅,也要取消,代表美國規模經濟所生產的、價格低廉的稻米或肉品,包括美豬美牛,將與國內的小農全面競爭,這就會負面衝擊到佔台灣GDP約1.7%的本國農業市場。
雖然短期的利弊衝擊都有限,但長期而言,邱達生說,美台BTA將會是台灣與各國簽訂多邊貿易協定的敲門磚,這是最大的利多。
尤其,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正在籌組去中國化的供應鏈,如果台灣能進一步被納入美國的可信賴夥伴聯盟或經濟繁榮網絡(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就如同加入經貿版的印太戰略聯盟,與日、韓、紐西蘭、澳洲、印度、越南等國都有機會簽訂經貿協議,將帶動台灣經濟進一步的全球化發展。
BTA越早簽越好
台灣商界也期待美台盡快洽簽BTA。
千如電機工業公司董事長徐明恩說,他的公司所生產的通訊和汽車領組件產品,約有九成都是銷往歐美市場,也都已經享有免稅優惠,但他仍期待,台美洽簽BTA 。
他向美國之音表示:“台美之間如果貿易關係能夠更進一層,對承認你(台灣)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國家、獨立運作的經濟體的話,其實,不管紅色供應鏈怎麼樣切,長遠來說,對台商應該是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徐明恩說,近期像他一樣回流的台商對台灣的經濟拉抬具有真正的效益,他預期,雖然受新冠疫情衝擊,但台灣今年GDP可能因台商回流帶動投資而逆勢從2019年的2.6 %、成長到3.4%。因此,他說,台灣若能進一步參與美國的供應鏈重組,斷開中國、直接出口美國,將為台灣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
不過,他也不諱言,以5G產品而言,中國未來仍可能佔全球市場一半的需求,因此,供應中國市場的台商可能還是要留在紅色供應鏈內,但紅色供應鏈內的廠商盛行殺價競爭之風,台商還要跟中國廠商競爭,經營不易;另一方面,台商若專注供應中國以外的市場,就可能要因應美國客戶的需求適時調整。
對此,光電協進會執行長羅懷家也說,不管供應鏈如果改變,台商以完整的產業鍊和佈局,都可以彈性因應,至於美台BTA,利大於弊,他也希望“越早簽越好”。
他向美國之音表示:“我們會注意,美國希望不要在大陸生產,那在什麼地方生產的話,基本上,尊重廠商的決議,我們也會按照買者的意願做生產基地的調整,就台灣來講的話,這是整個產業的發展,台灣有台灣的優勢,比方說,我們的產業鏈完整、佈局也完整,在台灣的話,任何調整生產,都很容易找到供應商。”
羅懷家說,業界唯一的隱憂是,紅色供應鍊和非紅色供應鏈未來可能形成的價格競爭,因此,若未來非紅色供應鏈成形,他希望,美方能優先採購台灣製品、而非價格較便宜的中國製產品。
國民黨反美豬不反BTA
對於美台洽簽BTA,目前在野的國民黨以蔡英文政府匆促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豬來交換,嚴詞抗議,但前總統馬英九任內的國發會主委林祖嘉說,國民黨雖然反對美豬和美豬開放的程序,但並不反對台灣對兩大出口市場—包括美國和中國—洽簽任何經貿協議。
現任教政大經濟系的林祖嘉向美國之音表示:“大陸佔台灣出口的40%,美國占12-13%,但這其實只是表象,因為,我們賣到大陸去的40%裡面的百分之七十是原物料和半成品,所以,台商在哪邊加工以後,很大一部分,還是跑到美國去,所以,美國是我們最終很重要的市場,所以,我的觀念是,這兩邊的市場都很重要。”
也就是說,以2019年為例,台灣對中國出口達1,322億美元,若七成都是銷往美國,美國市場對台灣有上千億美元的商機,其重要性遠大於中國市場,美中經濟未來若真的脫鉤,台商留在中國的誘因將很低。
在此前提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王塗發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時代所簽訂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若是本月屆滿10年,應該可以考慮讓其自然屆滿、不再延續。
美台BTA可取代ECFA
王塗發教授說,ECFA是把台灣經濟依附在中國經濟之下,作為一中市場的附庸,未來若隨著中美經濟脫鉤,將是台灣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最佳時機。
他說:“你要看全球的市場,就是應該跟比較先進的國家去簽雙邊貿易的協定,不是向中國。向中國,是把台灣的經濟往下拉,你要跟歐美國家、日本去簽自由貿易協定,那樣台灣的經濟才會往上提升,所以,ECFA到期,應該把它關掉。”
王教授說,雖然ECFA的早收清單讓台灣對中國出口的產品每年享有約8億美元的關稅優惠,但因為ECFA簽訂10年以來,台商擴大對中國投資,每年達100億美元,等於淘空台灣的經濟和就業機會,其實,整體是弊大於利。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也說,ECFA是為了因應當年的產業供應鏈環境,讓石化、運輸、紡織、零組件等原材料或半成品可以以較優惠的稅率出口到中國,但隨著中國自己的紅色供應鏈之興起,中國對台採購也逐年遞減,未來若美台BTA成立,ECFA的效應將不再。
他說:“如果ECFA斷掉,(美台)BTA成立,你是加速這些台商把這些供應鏈移出,就是說,以後就是直接從台灣、完整的supply chain(供應鏈) 來meet US demand(滿足美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