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預訂週一開始舉行高層軍事安全及戰略性對話,就如何抗衡中國的軍事威脅進行高級別官員的討論。這個討論據報將包含拜登政府對台軍售強調台灣應優先採購不對稱能力的政策轉變。有專家認為,近來拜登政府幾次對台軍售已經反映了這種新做法,美台在這次會談中如何討論武器清單的內容值得密切注意,因為它將反映拜登政府對台軍售政策的態度,不過也有前白宮官員說,拜登政府的對台軍售政策並沒有改變,美國一直都在推動台灣投資不對稱防衛能力。
《日本經濟》新聞13日報導,美台將在6月底就軍事安全議題舉行高層戰略對話,對話將在雙方“蒙特利會談”的模式下進行,重點是華盛頓在對台軍售上將以“最有效防止中國可能登陸行動的武器”為優先項目。
美將提不對稱武器建議清單
報導說,拜登政府“意圖以它所說的'不對稱能力'作為優先出售的武器—它們更靈活、廉價,並且更能有效對抗中國的兩棲登陸行動。”報導還說,美國看似已準備好一份建議台灣採購的武器與系統清單,“它已選好大約20種武器和其他它希望出售的項目”,包括反艦導彈、防空系統以及可偵測敵軍動向並發出早期預警的情報蒐集系統。
美國多年來都在鼓勵、敦促台灣加大不對稱能力的投資,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這種態度更為明確,不過拜登政府將對台軍售政策改為以不對稱能力為優先,並取消或阻止台灣原先提出的武器採購項目卻引來不少批評,成員包括許多美國國防大廠的美台商業協會(USTBC)就公開質疑這種做法。
不對稱武器無法提升威懾能力
該協會與台灣美國商會5月17日發出的聲明指出,美國國務院政治軍事事務局地區安全副助卿米拉·雷斯尼克(Mira Resnick)3月14日向該協會一些成員進行關於台灣防務及國家安全的簡報,表明拜登政府不再支持不符合他們“不對稱”防衛定義下的對台軍售項目,美台商業協會與台灣美國商會擔憂拜登政府若只聚焦於中國全面侵略台灣的場景,凡是不符合這種場景的軍備採購要求就會被拒絕,這種做法不僅無法提升台灣的威懾能力,反而會削弱台灣的防衛,他們已寫信給國務院表達關切。
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拜登政府已取消3個對台軍售項目,包括MH-60R反潛直升機,E2-D預警機以及M-109自行榴彈砲,未來在對台軍售議題上的表現“只會越來越糟”。
“這些都是因為拜登政府在其所謂的不對稱(能力)上採取的做法的結果,但是我要說的是這個不對稱並沒有被清楚的界定,無論是對美國或對台灣。”
韓儒伯說,不對稱有很多不同定義,坦白而言這個定義本身就很有問題,而且拜登政府目前只專注於“開戰日”(D-Day)式的全面侵略假想情況,而且是唯一要面對的一種場景,但是他認為,台灣要確保自身的安全必鬚麵對各種不同假想情況。
“如果台灣沒有空軍,它如何能巡邏其空域以應對灰色地帶行動?如果台灣沒有直升機來搜尋潛水艇,它如何對抗如高雄和基隆港被封鎖的場景?這些都是很真實的問題,如果遵照拜登政府的軍售政策,台灣的安全不但不會得到改善,反而會製造出新的脆弱點,這是非常有問題的。”
拜登對台軍售政策與特朗普一致
不過前白宮國安會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拜登政府強調不對稱能力的做法與前任的特朗普政府一致,並沒有在對台軍售政策上做出新的改變。
“拜登政府的對台政策與特朗普政策一致--甚至在烏克蘭戰爭之前,美國就在推動台灣進行迫切所需的軍事轉型以做更有效的威懾。由於資源有限,台灣需要做出艱難的選擇。”
對於據報美台之間將舉行高層安全對話,目前是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費和中國研究項目資深研究員的簡以榮說,“如果那些報導是真的,那麼自由世界應該感到欣慰,知道台北與華盛頓正在就如何保障台海和平穩定進行協調。”
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都在國安會任職的簡以榮認為,美台有這種高層對話是一件好事,事實上他才在星期五(6月17日)發表於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網上一篇名為“一個中國的崩潰”文章中建議美國軍方,應該發出美台防務合作的正常化信息,例如在2018及2019年台灣軍方接待了超過250個美國代表團,人數多達數千人,“擁有廣泛情報網絡的北京非常清楚這些活動,但一般民眾,無論在中國內部或外部,仍然不知道這些事情。”
不對稱是整體防衛一部分
去年才在國會聽證會上公開表示,中國有可能在2027年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的前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上將(Adm. Phillip Davidson),上星期(6月7日)在亞洲集團針對台灣威懾能力的播客訪談中也表示,有些人主張讓台灣變成一個“刺猬”,認為只要加強不對稱能力即可讓中國難以吞嚥,但不對稱能力只是台灣必須具備的更廣泛防衛能力的一部分。
“我會說,台灣的確有需要具備不對稱能--海岸防禦、巡弋導彈,當然還有水雷,諸如那一類的東西。不過你不能單單擁有一些只有在攻擊開始後才有作用的武器系統。你必須具備一些能力讓你的潛在對手的政治領導層三思,對不對?真的,你要見到的是能防止你的潛在對手一開始就發動攻擊的一系列能力。”
台灣必須具備的一系列能力,戴維森說,包括了常規武器如船艦、戰機及潛水艇所能提供的能力,以及包括他在內的印太司令部等其他美方人士所倡議的不對稱能力。
不對稱武器無法威懾侵略
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就以戴維森上述說法為例表示,拜登政府自上任後即推動對台軍售政策的改變,經過大約半年時間的內部討論,今年3月才開始對外強調以不對稱能力為優先,但這個政策並沒有納入了解台海情勢發展的軍方人士看法,除了戴維森外還有其他前印太司令部及太平洋艦隊的軍方將領認為,不對稱能力只是台灣整體防衛能力的一部分,它只有在敵人入侵後才能發揮作用,若要事先阻止敵人發動戰爭還需要靠戰機、戰艦、潛水艇等常規武器才能提供強大的嚇阻能力。
“戰前的威懾及對抗軍事脅迫,幾乎和戰爭發生後的對抗一樣重要,假如你的目的是為了要保障台灣安全、保障台海現狀能夠維持,那似乎戰前的嚇阻、避免戰爭的發生應該更重要才對,而不是在戰後去多殺一點中共的解放軍。假如能透過戰前適當的投資、建軍和備戰,讓戰爭不要爆發或晚幾年爆發,那麼這個論述也應該同樣受到重視。”
梅復興說,現在的問題在於拜登政府的戲政策“把所有的目標都放在戰爭一定會爆發”,以及在戰爭爆發後就像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一樣,如何打贏戰爭或讓俄羅斯在戰爭中想要達到的目標推遲,但烏克蘭的例子顯示,至今它並沒有打贏戰爭,只是多殺死一些俄國士兵,讓俄羅斯達成戰略與軍事目標的時間拖延下來而已。
烏克蘭的教訓
“烏克蘭到現在並沒有靠不對稱作戰和戰力打贏俄羅斯,至少到現在沒有做到,這是第一點;第二,烏克蘭為此已付出極大代價,不管是它士兵的傷亡、人民的離散或是它的國家被破壞的程度、國土的淪喪,用這麼慘痛的代價去換來的,這個案例用在台灣,台灣會樂意嗎?”
美台高層對話與武器清單
他說,下週開始的美台高層政軍對話是自拜登政府3月改變對台軍售政策以來,雙方首度有機會就台灣應該採購的武器項目做直接的面對面交流,尤其是即便不對稱能力也涉及許多細節,例如不同廠家、不同武器或系統是否符合美方所定義的不對稱能力等,而且台灣或許也有自己的想法,雙方必須就這些問題有更好的溝通,他認為會談中美方提出的所謂“武器清單”內容是值得仔細觀察的部分,因為它可能反映拜登政府未來處理對台軍售案的態度。
關於美台之間的安全戰略對話,熟悉美台軍事互動歷史背景的梅復興解釋了雙方幾個主要政軍會談的性質,一是工作階層的“安全合作會談”(Security Cooperation Talks, SCT),這個會談通常在上半年舉行,由美台雙方就執行中的軍售項目和進度交換意見,這場會談已經在6月15到17日舉行;其次是有政策性質的“國防政策會談”(Defense Review Talks,DRT)。
他說,雖然英文名稱用的是“檢討”(review),但因為它涉及台灣的防衛政策和武器採購項目,所以台灣將它稱為國防“政策”會談,這個會談通常在下半年舉行,今年也預訂在秋天舉行,台灣在此會談中提出計劃採購的武器項目和清單。
蒙特利與特殊管道會談
另外就是高層之間的“蒙特利會談”(Monterey Talks),這是由美台國安高官參加的安全戰略對話,台灣通常由總統府國安會副秘書長參加,不過近來已升級為秘書長參加。蒙特利會談因過去多年都在美國國防語言學院所在地,北加州蒙特利灣的蒙特利市舉行而得名,近年來會談地點已改在華盛頓附近舉行。
除了前述三個會談外,美台之間還有梅復興口中“那個不能說”的最高級別政軍對話,也是《金融時報》去年11月曾報導過的美台“特殊管道會談”(Special Channel Talks),當時是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及總統府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參加了在安納波利斯舉行的會談,據報美國國安會、國務院及國防部官員參加了那次會談。台灣媒體報導,今年“蒙特利會談”及“特殊管道會談”預訂6月20到22日舉行。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星期三在一篇評論中對美台戰略對話做出批評,表示在香格里拉對話後美台即舉行戰略對話是美台一系列意圖改變台海現狀的新舉措,“它再一次證明美國是做賊喊抓賊,試圖製造新的危機再把責任推給中國,這是非常可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