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基石性的原則是毫不動搖地在政治上支持以色列。
但是本星期,在巴勒斯坦激進分子和以色列部隊發生的最新衝突之際,裂痕開始出現。這次衝突是2014年以來以色列與哈馬斯組織之間最激烈的戰鬥。一些美國民主黨議員對以色列襲擊加沙地帶的哈馬斯表示了不滿,而共和黨人則繼續團結堅定地支持這個猶太國家。以色列對加沙的襲擊打死了至少83人,哈馬斯的火箭襲擊在以色列至少打死了六人。
白宮官員說,美國官員最近幾天與以色列、巴勒斯坦人以及該地區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通話超過25次,試圖平息衝突。美國向以色列派出了一名特使,以斡旋停火。
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與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通了話。拜登後來說:“我的預期和希望是,這會更早而不是更遲平息下來。當幾百枚火箭飛向你的國家時,以色列有權自衛。“
拜登拒絕批評以色列的行動,但是白宮表示,拜登在與內塔尼亞胡交談時說,他相信,耶路撒冷城對世界各地信徒都如此重要,“必須是和平之地”。
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的前途是這場衝突的核心。猶太定居者試圖接管阿拉伯人住宅和社區,引發巴勒斯坦人的憤怒。巴勒斯坦人仍然希望,有朝一日,當巴勒斯坦人建國時,耶路撒冷將是他們的首都。
國會關鍵的民主黨人繼續堅決維護以色列的自衛權。民主黨在參眾兩院維持著微弱多數。美國近年來花費了近40億美元,用於對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另外還提供了8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美國和盟國視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組織哈馬斯為恐怖組織。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鮑勃·梅嫩德斯(Bob Menendez)本星期發推說:“哈馬斯的火箭轟擊是恐怖主義,沒有任何國家應該容忍這種對其人口的威脅。這些明目張膽的行為威脅著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安全。”
但是,國會領導層以下的民主黨議員抨擊了以色列的打擊行動。
來自威斯康星州的馬克·波肯(Mark Pocan)眾議員發推說:“我們不能只是譴責哈馬斯發動的火箭襲擊而忽視以色列的由國家批准的針對巴勒斯坦人的警察暴力,---包括非法驅逐住戶、暴力攻擊抗議者以及謀殺巴勒斯坦兒童。美國的援助不應資助這樣的暴力。”
來自紐約州的眾議員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和她的兩位民主黨同事---來自密歇根州的拉希達·特拉比(Rashida Tlaib)和來自明尼蘇達州的伊爾汗·奧馬爾(Ilhan Omar)則把矛頭對準以色列侵略而不是指責衝突雙方都有責任。
奧卡西奧-科爾特斯上星期發推說:“我們與東耶路撒冷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的巴勒斯坦居民團結站在一起。以色列部隊正在齋月期間強行把家庭趕出住宅並煽動暴力。”她提到的謝赫·賈拉是東耶路撒冷一處居民區,猶太定居者試圖驅逐這裡的阿拉伯家庭。
阿拉伯裔美國人學會(Arab American Institute)主席詹姆斯·佐格比(James Zogby)對《華盛頓郵報》說,“40多年來,這些問題一直是我的全職工作,我從來也沒有看到過如此程度的對巴勒斯坦權利的支持和對現狀的挑戰。”
來自紐約州的民主黨眾議員賈馬爾·鮑曼(Jamaal Bowman)競選時擊敗了一位一向力挺以色列的議員。鮑曼譴責了哈馬斯的火箭襲擊,但是他也抨擊了以色列驅逐巴勒斯坦居民以及對加沙展開的報復式空襲。加沙由哈馬斯控制。
“把家庭從他們世代生活的住宅暴力驅逐,不是和平行為,”鮑曼在一項聲明中說。“在禱告期間炫耀武力不是和平行為。摧毀聖地不是和平行為。哈馬斯的火箭襲擊不是和平行為。以色列政府的空襲不是和平行為。”
然而,共和黨人卻維持了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任時把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他還幫助調停達成了以色列與幾個阿拉伯國家之間相互承認的協議。特朗普抨擊了拜登對以色列-哈馬斯衝突的回應。
特朗普稱:“拜登的軟弱和對以色列的缺乏支持正在導向對我們盟友的新的攻擊。”
“共和黨與以色列站在一起,以色列國家有一切權利捍衛自己不受來自哈馬斯的暴力和火箭轟擊,”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羅娜·麥克丹尼爾(Ronna McDaniel)在一項聲明中說。
幾乎所有的共和黨參議員都敦促拜登“毫不含糊地”支持以色列的自衛權,並“立即”結束與伊朗進行的有關放鬆經濟制裁的談判。談判與有關伊朗核項目的會談有關。這些參議院共和黨人說,德黑蘭“支持”哈馬斯針對以色列的恐怖主義活動。
44位共和黨參議員致函拜登說:“過去幾天來,伊朗資助的加沙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對以色列發動了一系列火箭襲擊。他們把打擊目標對準平民和城市,包括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
“有鑑於哈馬斯最近針對以色列的襲擊,”這些參議員說。“美國應當採取一切必要步驟,追究德黑蘭的責任,而且無論如何都不能放鬆對伊朗的製裁。”他們說,“在伊朗支持針對美國在該地區最密切的盟友以色列的恐怖主義活動之際”,這項問題“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