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視點》(Bloomberg View)的專欄作家喬什·羅金(Josh Rogin)寫文評論稱,美國政府沒有貨真價實的北韓政策。羅金說,奧巴馬政府的“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政策只是在等待北韓或是其“贊助人”中國自願採取有成效的行為。因此當這種美國被迫關注北韓的情況出現時,美國政府能做的只是悲嘆(grieve)。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車維徳(Victor Cha)曾任2005至2007年間六方會談美國代表團副團長。他與曾任1994年朝核危機美國首席談判代表的羅伯特·格魯奇(Robert Gallucci)共同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撰寫文章,發表他們對北韓核爆試驗後美國等應採取何種對策的看法。
車維徳和格魯奇認為,儘管這次事件給中國帶來不快,但不會導致其立刻放棄北韓這個盟友,因此美國應繼續給北京施加壓力。兩位作者稱,“華盛頓方面應該把北韓問題作為美中關係的基石來設定合作框架”。
文中提到,早在2005年一名北韓外交人員就對其政府的外交政策做過如下評述:“你們(美國))之所以攻擊阿富汗,是因為他們沒有核武器。看看利比亞都發生了些什麼。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不會放棄我們的核武器。”
車維徳和格魯奇稱,北韓領導人依然相信不論他們採取什麼行動,只要有核武器就能夠防止外來襲擊。然而,兩名專家指出,北韓必須要認識到核武器項目的局限及隨之而來的風險,同時美國也務必認識到來自美方的回應是非常有必要的。
羅金在《彭博視點》的文章中說,對於北韓一次次核試驗,美國不能也不會採取太多行動。他表示,在經歷了觀察、批判、談判等循環後,每一次的結果都是回到原點,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不過,在《紐約時報》的這篇專欄特稿中,車維徳和格魯奇則認為美國及其盟友南韓不會再像以往那樣被動。如若北韓將核武或技術售賣給恐怖組織,這類激進行為則會迫使美國回擊,甚至終結這個近70年的共產黨政權。
儘管事情發生後,出現了很多質疑“氫彈”真假和試驗是否“成功”的聲音,但車維徳和格魯奇表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實驗是否成功。他們同時指出,“奧巴馬政府不應把這個問題擱置,推給下一屆新政府”。
兩人也列出了一些應對此次北韓試驗的具體措施,例如美國與聯合國都應立即增加對北韓的制裁,包括經濟制裁、禁止旅行,還有對核項目官員、侵害人權者和網絡罪犯提起訴訟,以及懲罰與北韓進行商業往來的公司等。
除此之外,他們認為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所有國家應該停止接收北韓勞工,防止他們為北韓國內的核武器項目提供資金。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保守派專欄作家珍妮弗·魯賓(Jennifer Rubin)則發文從美國國內政治的角度探討了這一事件。
文章說,自2006年以來北韓的前三次核試驗受到了廣泛的國際譴責,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和製裁並沒有阻止平壤。魯賓認為,“那恰恰就是為什麼北韓還在繼續做出威脅”。
魯賓引用一些共和黨籍議員的話表示,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政策導致世界更大範圍的輕視美國。她說,“除非以及直到美國願意重建自己的國防,不然北韓和其他每一個流氓國家還會繼續挑戰美國,那就是一個缺乏'警察'值守的危險世界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