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美中印太角逐日甚 雙方須設立什麼樣的“護欄”?


2021年4月10日,在中國上海舉行的紀念中美乒乓球外交50週年的活動中,美中球員舉行乒乓球友誼賽。(路透社照片)
2021年4月10日,在中國上海舉行的紀念中美乒乓球外交50週年的活動中,美中球員舉行乒乓球友誼賽。(路透社照片)

華盛頓高級官員最近頻頻強調美國在印太地區積極參與和增強存在的必要性,同時警示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擴張的態勢。區域和美中關係專家說,華盛頓與北京必須共同製定美中競爭的“交規”和“護欄”,以防止緊張關係進一步惡化,甚至爆發意外衝突的可能性。

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最近的兩個星期裡,接連在兩個知名智庫分別發表演講,重申美國參與印太事務和加強在印太地區存在的必要性。路透社的報導稱,坎貝爾的頻頻發聲顯然劍指中國在該區域的可能野心。

坎貝爾星期一(1月10日)在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一場公開演講時說,印太地區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可能看到一場“戰略意外”(strategic surprise)的地方。坊間輿論說,他的言論顯然指的是中國可能會建立太平洋島嶼基地的野心。坎貝爾表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擁有“巨大的道德,戰略和歷史利益”,但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不同,美國在援助該地區方面做得不夠。

而在上星期四(1月6日),這位被外界稱為美國印太事務大總管的坎貝爾,在華盛頓另一家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發表演講說,美國需要在亞洲經濟方面加強參與和接觸,並稱這種外展活動是美國未來一年在該地區政策的決定性的一部分。

坎貝爾說,雖然美中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地受到競爭的影響,但美國並不尋求“主宰”美中互動,而尋求的是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重要作用,最終形成一種與中國的共存。但他同時表示,美國將繼續在全球舞台上發揮領導作用,而北京試圖將美國排除在外的做法,完全是打錯了算盤。

為加強美中危機管理和降低風險機制的目標,而設立“護欄”或者“交通規則”的說法,也正是坎貝爾等美國高級官員在拜登政府上任之初提出的。但是,如何設立讓北京承諾並且遵守的這些護欄”或者叫做交通規則,卻一直是讓華盛頓官員們感到束手無策的問題。

美中共同製定雙邊關係交通規則

也有美國學者認為,現在是時候來重新思考、制訂新的交通規則來穩定美中之間的競爭了。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中心執行主任羅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D. Williams)日前在公共事務博客《法戰》(Lawfare)上撰文說,隨著美中關係繼續惡化,戰略家和政策制定者們呼籲,美中兩國建立“護欄”和“交通規則”,以管理兩大國之間的競爭,並且降低軍事衝突的風險。

美中關係的“交通規則”應該如何制定?美中在哪些領域急需建立護欄或者交規,才能避免衝突,穩定美中兩國的競爭?

相關領域專家告訴美國之音,華盛頓與北京必須展開密切合作、共同製定雙方交往和競爭的路規和護欄,才能防止美中關係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甚至爆發武力衝突的可能性。

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政治軍事分析中心主任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博士表示,華盛頓與北京共同製定在軍事領域提高透明度和建立互信的措施,將是美中兩國關係發展的有價值的護欄。

魏茨認為,這些措施可以包括:雙方在進行演習或導彈發射時提前通知、禁止破壞性反導彈試驗、海上事件協議、軍事熱線,以及關於核武器準則、危機管理、人工智能等主題的政治-軍事對話,以及其它新興主題的雙邊對話。

“更理想的情況是,中國加入俄美關於限制核武器和中程導彈的對話;不過這似乎不會很快發生,”魏茨補充說。

美國智庫“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高級研究員饒義(Denny Roy)博士認為,那些高度軍事緊張局勢可能意外導致雙方都不希望發生的武裝衝突的區域,是最迫切需要所謂護欄的地方。

饒義對美國之音說,這些地方包括台灣、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等區域。他認為,當前這三個地區都陷入了一方恐嚇另一方的失敗企圖的泥潭,為可能發生的誤判和緊張昇級創造了機會。再就是中國擴大核戰爭能力,也是美國政府所關注的一個問題。

“除此之外,華盛頓還希望能夠讓北京停止網絡戰、因政治爭端而對貿易夥伴進行經濟脅迫和欺凌的行為;而北京則希望華盛頓停止經濟脫鉤、放鬆對中國駐美國記者的限制,以及停止對中國在香港和新疆行為的批評,”他說。

北京和平崛起還是走向霸權

在過去的20年裡,北京一直試圖向國際社會證明,中國在經濟和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快速發展和崛起是和平的,中國不會走向霸權。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的學者和政客傾向於相信中國的宣稱,但是北京關於自己和平崛起的說法,似乎一直難以被華盛頓政圈所接受。

倫敦國王學院客座教授、英國前政府官員奧利弗·萊特溫爵士(Sir Oliver Letwin)去年12月份曾經向英國媒體表示,西方國家應該努力避免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衝突,保持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平衡。同時,美國必須在心態上做出巨大的調整,接受自己已經不再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的現實。

不過,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馬釗認為,中國在現階段沒有要取代美國的做世界領袖的戰略意圖。因為中國政府當前最主要的施政精力集中在國內問題上;諸如人口老化、經濟放緩、環境問題、科技創新、政府管控與資本市場的關係等等。而這其中很多問題不是靠建立世界霸權就能夠解決的。

馬釗同時指出,北京在國際舞台上日益展現出咄咄逼人態勢,只不過是基於對目前自身實力的評估,以及對美國實力下降,即所謂“東昇西降”的基本判斷,而希望增加自身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在馬釗看來,北京雖然不謀求全面更改現行的由美國製定的國際政治經濟規則,但是北京也不會全面遵守所有的準則; “而是願意以新興大國的身份,代表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非傳統歐美體制國家,參與國際規則的製定”。美中之間的所謂意識形態競爭,並非是中國已經發展出一套挑戰美國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秩序的新制度, “而是中國的發展彰顯出某些美國製度乏力或難以解決的問題”。

東西方中心的饒義則博士認為,根據超級大國的通常定義來看,美國目前仍然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即能夠在全球任何地方投射決定性的軍事力量。因此,關於“美國必須接受自己已經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的說法,是像稻草人那樣站不住腳的論點。

“中國和平崛起、永不謀求霸權的路線,只是中國的宣傳而已。 中國已經在試圖通過經濟脅迫和軍事恐嚇,來脅迫其近鄰國家屈服。 最近美國對華政策走向強硬,是華盛頓對習近平政府在中國境內的極端威權主義,以及中國境外令人震驚的侵略性動作的反應,” 饒義說。

2 022美中如何競爭·合作·對抗

拜登政府上台初期,華盛頓提出了“競爭·合作·對抗”的所謂3C對華戰略。這項“3C”政策,是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上任後舉行的第一次外交政策演講中提出的。

分析人士認為,這項對華戰略應該更多地被理解為,是對關於遏制中國或者與中國脫鉤呼籲的反應,而並不是對美國對華政策的一種正面和肯定性的願景。

在過去一年中,拜登政府在與北京打交道時,其實根本無法理清在哪些領域應該合作和競爭,在哪些領域應該對抗;因為美中之間所牽扯的共同利益和諸多領域,在許多情況下一個問題領域可能涉及所有三者的某種組合。

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饒義在談到拜登的3C對華戰略時說,拜登政府除了重新承諾美國保持其在東亞的戰略影響力地位,並試圖加強與區域朋友和盟國的安全合作外, “拜登並沒有拿出明確的中國戰略;而且當前的美國對華政策中的許多部分,是相互對立和自相矛盾的”。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馬釗教授認為,拜登政府的3C政策,可以緩和特朗普任內對華“全面施壓”的緊張氣氛,但是不會改變兩國競爭關係的實質。3C政策的挑戰來自美國國內和中國的反應,美國國內政治而言,兩黨之間對中國的不同政策主張、態度、言論、以及各自對選情的考量等,不一定能夠清楚地區分3C政策各個領域中的不同議題。

“另一方面,中國的態度也會影響3C政策的執行,北京已經屢次表示,中美關係是一個整體,不能任意按照華盛頓的戰略利益考量來切分。由此說來,3C政策並非是將中美關係分成三個領域,各領域內的議題獨立運作;而更多的還是三個領域相互博弈,尋求動態的平衡,”馬釗說。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