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教育部主辦的旨在全世界推廣學習漢語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漢語橋”年度競賽,因為疫情和中國持續的封閉政策,今年依然繼續線上漢語學習營的形式,於4月初落下帷幕。2022年是“漢語橋”創辦20週年,曾一度吸引了大量包括美國學生在內的海外漢語學習者和愛好者參加。但是,美國多所研究外語學習的機構發現,美國學生對中文的學習熱情在大約10年前達到頂峰之後逐漸降溫。過去兩年多,包括美國學生在內的赴華留學生的數量因為疫情已經跌至谷底。
曾經的漢語熱
位於紐約的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對在美學生學習外語的情況進行定期統計。據學會統計數據,1998年,有28,456名美國大學生選修中文課,這個數字到2013年變成61,055,增加了115%。從2001年到2013年,把中文作為大學第一或第二專業的美國大學生數從243名躍升到706名,增加了190%。2006年,美國有646所大學開設中文課程,到了2013年,已經有866所大學開了中文課。
創立於1919年的美國國際教育學會(I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對每年美國學生出國留學情況進行詳細統計。根據學會數據,多年來歐洲始終是美國學生第一大留學目的地。但是中國在2006-2015期間,從第十二位攀升為第五大留學目的地。去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數在2011/2012學年期間達到頂峰,為14,887人。
2015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在和習近平共同召開的聯合記者會上,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了“百萬強計劃”(1 Million Strong Initiative),目標是到2020年,在美中小學生學習中文的人數從2015年的20萬增加到100萬。如果這個目標實現,美國大學的入學新生會有大批已經掌握一定程度中文。在這之前的2009年,奧巴馬就已經推出“十萬強”計劃,計劃把十萬名美國學生送往中國留學,不過最終都沒有實現目標數字。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中國教育遊學術項目”(China Educational Tours Academic Programs)執行總裁馬克·蘭哈特(Mark Lenhart)向美國之音回憶說:“我認為當時奧巴馬這個'百萬強計劃'非常的鼓舞人心。我記得剛聽到米歇爾·奧巴馬宣布這個消息時,我簡直難以置信。”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中國教育遊學術項目執行總裁馬克·蘭哈特(Mark Lenhart)(照片由本人提供)
蘭哈特說:“我早年去中國留學,之後一輩子的事業都是在幫助美國學生去中國留學。當時得知這個百萬強計劃我覺得興奮極了。這個計劃鼓勵了很多美國的院校和企業選送人才學習中文。有些原本並沒有去中國計劃的學生,也選擇了中國作為留學目的地。”
“中國教育遊”創立於1982年,致力於幫助美國學生前往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長期或者短期留學。
漢語熱漸漸降溫
回顧歷史,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國曾經掀起一陣對前蘇聯及其加盟國家文化的學習研究熱潮。十年之後,蘇聯解體,這股熱潮迅速遭遇嚴冬。著名漢學家梅維恆(Victor Mair)在2021年末的一篇文章裡提到,當時的他注意到了這個現象。
“如今,對中文的興趣和學習,似乎也在經歷同樣的歷史”,梅維恆寫道:“尼克松鄧小平時代之後,美國人有一段持續很久的漢語熱,但是近年似乎在極速降溫。”
每學年在華美國留學生數(美國之音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根據美國教育協會的統計數據,以中國為目的地的美國留學生數,從九十年代後期開始一路攀升,從最初的三、四千一直增加到2008年北京奧運前後的上萬人,到了2011/2012學年達到頂峰數字14,887人,然後開始逐漸下滑,直到疫情爆發跌至最低谷,只有兩千多。
前紐約時報駐華記者、現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張彥(Ian Johnson)曾經在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的“北京中國學中心”給留學中國的美國本科生授課。據他觀察,該中心在2008年奧運期間留學生數達到頂峰,約有120人,而到了2018年,只有30名留學生。
“不光是我們中心,很多中心後來都關了。像斯坦福大學這種精英學校,他們的中國分校項目都關了”,張彥告訴美國之音。
據《斯坦福日報》報導,因為報名學生人數過低,斯坦福大學已於2016/2017年學年無限期暫停斯坦福北大分校本科生留學項目。該項目啟動於2004年,初期每年有20-30留學名額,到了2016年初,該項目學生只剩下8名。哈佛大學於2005年和北京語言大學共同成立的“哈佛北京書院”暑假中文進修項目,也將於今年改為和台灣大學合作,名稱改為“哈佛台北書院”。
美國高等院校選修中文人數(美國之音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可能除了少數頂級的精英學校,幾乎全美所有的學習中文的學生數量都在下降,”張彥說。
據美國現代語言學會統計,2013年秋季入學的美國大學生中,學習漢語的人數達到歷史巔峰61997人, 隨後開始下降,到了2016年變成54248人,跌幅為14.3%。這個趨勢也基本同來華留學的美國學生保持一致:2011/2012學年留學生數字達到歷史最高14887人,隨後逐年下降,直到2018/2019學年降至11639人。
長期駐華的張彥回憶說:“大家都知道,對中國的興趣,可能十幾年前是個巔峰,從大概2000年左右,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奧運會,掀起一股中國熱。那時候最有名的記者都想去中國,北京和倫敦、巴黎、莫斯科這些其他國際城市一樣,對大家有極其強烈的吸引力。然後奧運之後開始慢慢降下來了。”
“因為那時候,中國國力在上升,很有趣,很'酷'。但是奧運之後,情況開始變了。大家注意到空氣污染問題,人權問題。中國慢慢的不再那麼酷了。這聽起來有點可笑,可是事實就是這樣。這其實是個軟實力的問題。”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張彥(Ian Johnson) (照片由本人提供)
張彥在分析原因的時候說,雖然還是有真心對中國感興趣的人,比如那些未來的漢學家,他們的熱情沒有變。“但是從普通學生來說,他們覺得,中國是個沒意思的地方。年輕人喜歡酒吧啊地下音樂啊這些,可是北京這些吸引年輕人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北京後來開始整頓規範很多酒吧和娛樂場所。學生之間在社交媒體互相交流,就會覺得,啊,北京真是個枯燥沒意思的地方。”
張彥說:“這肯定也不只是某個具體原因造成的,而是很多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也許是中國長期人權問題惡化讓人倒胃口,也許別的原因。有意思的是,現在韓國變得很酷,年輕人熱愛韓國文化,K-pop對他們吸引力很強。但是反觀中國就沒有類似k-pop這種吸引他們的地方。”
據現代語言協會統計,2013-2016年間,學習韓語學習人數大幅增加,和學其他外語熱度下降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緣何變得不再有吸引力
馬克·蘭哈特告訴美國之音,他們每年送往中國的美國留學生,從數量上來看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新冠疫情發生前大約為每年600人。但是,他注意到一個現象,選擇中長期留學(1個學期或者以上)的人變少了,更多人只願意選擇8-9週的暑期項目或者更短的2-3週項目。
“我覺得學生還是想去中國的,但是他們的興趣點變了。他們不再像以前那麼願意長期堅持,有些人甚至覺得一個學期都太長。” 在蘭哈特看來,這有點不可思議。他在80年代前往中國留學時,大家往往都是至少去一年。“和5年前甚至10年前相比,如今的美國學生不再願意付出長期努力,對學習中文的興趣也在下降。”
蘭哈特認為,中美關係的不確定和惡化,也是造成學生們不願意付出努力的原因之一,因為現在的學生,非常注重畢業後的職業發展。
“中文是個非常難的語言,很多學習中文的學生對日後的就業很看重。他們想學中文是覺得這可以今後在政府部門、學術界或者商界求職有所幫助”,他告訴美國之音:“如果中美關係不是很確定,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回報,學生可能會覺得,這不值得我去付出時間和精力。這種現像以前也有,因為中美關係一直都很複雜”。
張彥和蘭哈特有個一致的觀察:凡是去中國留學的學生,事後反應往往都很積極,認為他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也積累了非常寶貴的人生體驗,開拓了眼界。“但是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能讓他們邁出那第一步。中國在吸引外國學生過去這方面做得很不好,公關很糟糕,沒有向外界釋放足夠有吸引力的訊息”,張彥說。
蘭哈特強調說,對外語學習的興趣下降不只是對於中文,美國學生對於其他外語也變得格外挑剔,尤其是大批學生需要藉貸繳納高額學費,所以他們會很看重回報,自己學習的東西是否有所值。“我自己當然是很不贊同這種想法的。我認為學生必須打好堅實的人文基礎,學習包括語言在內的各方面的東西,可惜的是如今的學生似乎不這麼認為了。他們看重回報,尤其對於學習外語這件事情,和十幾年前相比他們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梅維恆2021年末談到漢語熱降溫的文章下面,吸引了很多業界人士和資深漢語學習者的評論。
有一則評論這樣說:“英語作為世界主流語言的地位越來越強以及對中國政治的反感導致了漢語熱的衰退,但中國的自閉政策或許也是原因之一。我本人08年重返中國,感覺外國人越來越不受歡迎。工作簽證極難拿到,雖然中國宣稱要國際化。二十年前我鼓勵年輕人去中國,現在我會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去。如果他們說'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帶來工作機會',那麼我會說,每年有幾十萬的中國留學生回國,他們英語好,聰明又勤奮,像你這樣的外國人,中文不流利,還要克服種種文化差異,繁瑣手續和生活困難,究竟靠什麼在中國發展呢?不管住多久,你永遠都是個異鄉客。更何況自從疫情以來,中國已經基本上關閉了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