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試圖趕在7月6日中國對美國首批價值340億美元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的最後期限前把滿載的7萬噸大豆運抵大連港的“飛馬峰”號(Peak Pegasus)大型貨輪目前仍然在中國外海上漫無目的兜圈子。
這艘貨輪上裝載的7萬噸美國大豆價值2000多萬美元。由於未能趕在最後加稅期限前清關,這批大豆的擁有者、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農產品貿易公司路易·德雷福斯(Luis Dreyfus)每天需要給“飛馬峰”號支付1萬2500美元的費用。但如果單從財務的角度來說,這麼做也許還是划算的,因為如果在大連卸貨清關,貨主需要向中國海關多繳納約600萬美元的關稅。
貨主也許還在期盼不斷升級的美中貿易爭端能夠出現緩和,也許在為這7萬噸大豆尋找其他買家。但與“飛馬峰”號目的地一樣不明朗的是美中貿易爭端的前景。
路透社援引幾位熟悉中國高層的知情人士的話報導說,貿易戰已經使中國領導層內部出現分歧,在中共黨內出現了對總書記習近平的經濟政策以及如何處理美中貿易戰的批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中國的前景感到憂慮。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中國智庫學者對路透社表示,很多經濟學者和知識分子對中國堅持打貿易戰的做法感到不安,主流的看法是,中國的立場過於強硬,領導層顯然是誤判了形勢。
然而從中國海關公佈的7月份中國進出口數據來看,中國7月份出口增長依然強勁,同比增長12.2%,高於6月份的11.3%,遠高於此前經濟學家預測的10%。而且,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保持穩定,僅有小幅下滑,顯示首批關稅對中國影響不大。7月份,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增幅為11%。一般預期,關稅對中國對美出口的影響將在2018年後半年逐漸顯現出來。
中國對貿易戰的另一個擔憂是跨國企業可能會把在華的生產線搬遷至其它國家,以規避貿易戰的風險。中國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游,中國43%的貿易屬於加工貿易,雖然加工貿易帶來的利潤不多,卻能給中國創造很多就業機會。
資深中國問題學者、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國際與戰略研究主任裴敏欣說:“如果貿易戰打下去,許多外國公司會發現在中國進行加工貿易沒錢可賺,它就一定會把工廠搬到東南亞、印度這種不受貿易戰影響的國家去。這樣對中國的長期影響是很負面的。”
這種局面至少在短期內還不會發生。很多在華企業並未考慮將整條供應鏈從中國遷移到其他地區,而只是考慮把加工的最後一個環節轉移出去,因為將整條供應鏈轉移的成本巨大。
紐約時報的8月9日的報導說,“企業只是在把生產計劃的最後一步轉移到印度尼西亞和台灣等地,而不是帶回美國,因為美國的藍領勞動力成本太高。中國也將保持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包括電線、螺絲釘、電動馬達和數控設備等一長串零部件的製造有很大可能繼續留在中國。”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美歐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托馬斯·懷特(Thomas Wright)認為,美中兩國的經濟彼此高度依存,想從目前的狀況解脫出來將是非常緩慢和困難的。
與此同時,中國官媒也繼續開足馬力,重申與美國的貿易戰是中國在崛起過程中不可迴避的挑戰。中共黨媒人民日報8月10日發表了署名“任平”的評論文章,題目是《美國挑起貿易戰的實質是什麼?》。文章顯然是針對路透社那篇報導的觀點,即認為美中的貿易戰的起因在於中國過於強硬,領導層誤判了形勢。文章說,美國發起貿易戰“絕不僅僅是縮小貿易逆差,而是要在更廣泛領域遏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