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農業“革命”對達到糧食目標起關鍵作用


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表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長期飢餓仍然是最高,當地四分之一的人營養不良。 (資料圖片)
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表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長期飢餓仍然是最高,當地四分之一的人營養不良。 (資料圖片)
農業“革命”對達到糧食目標起關鍵作用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4:06 0:00
下載
糧農組織表示,到2050年,想要提高食物安全級別或許需要第二次“綠色革命”來提高農業產量,餵飽全球將來可能達到的九十億人口。
伴隨1960年代所謂“綠色革命”而來的是農產品工業加工方式和高產作物品種的引進,這幫助糧食產量足以滿足快速發展的人口。

自那時起,亞洲和太平洋的糧食產量提高了300%,儘管這一進步是有環境成本的。

糧農組織助理總幹事兼亞太區域代表小沼宏之(Hiroyuki Konuma)表示,提高糧食產量的挑戰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更加嚴峻。

小沼宏之:我們預測,到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需要在目前基礎上提高60%以應對當時人口對糧食的需求。這是一個全球的事情。但只看發展中國家的話,我們預測,77%的糧食增長是必需的,這是一個更必要的擔憂,因為全球98%的人口增長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小沼宏之表示,對耕地的使用是一個重要問題。在亞太地區,大部分的土地都已被充分開採,在亞太地區,比如中國,農業可用地已在減少。同時,在水資源短缺的狀況下,區域和全球水資源也都在減少。

但是小沼宏之因亞太地區在1960年代以來的取得的成果對達到糧食產量目標表示樂觀。

小沼宏之:糧農組織估計,理論上我們能夠通過提高每英畝(公頃)的產量和進行農業研究來提高糧食產量和生產率。就大米和小麥而言,依然存在產量的差距,這個差距有縮小的潛力。我們到2050年的40年時間期間只需達到糧食產量60%的增長。

與此同時,環境變化已影響到亞洲內陸國和海平線不斷上升的太平洋島嶼的農業生產。

最脆弱的內陸國家包括,阿富汗、不丹、老撾、蒙古和尼泊爾。在面臨威脅的15個島國中,位於印度洋的馬爾代夫是最容易受到環境變化影響的。

糧農組織稱,全球8.4億人口,或每八個人中的一個人,仍然遭受長期飢餓。超過30%,或說超過200萬人口,存在其他營養不良的問題。

糧農組織的小沼宏之說,窮人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小沼宏之:這並不是一個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問題– 這是一個可用性的問題- 特別是窮人,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他們缺少購買到所需的糧食的渠道,農民甚至沒有足夠的土地自給自足。

與此同時,全球大約15億人口被視為超重人口,大約5億人處於肥胖,超過4000萬五歲以下的孩子麵臨體重問題。飲食習慣的改變也引起例如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增多。

糧農組織官員表示,儘管泰國、越南和中國這樣的國家糧食產量良好,解決亞太地區的飢餓問題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