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內部爭論上星期達到高峰,一派仍然忠於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另一派則希望共和黨駁斥特朗普和他仍在發表的選舉舞弊的不實說法。
首先,眾議員麗茲·切尼( Liz Cheney)被共和黨眾議員以戲劇性的方式罷免了她在眾議院的黨內領導職務。切尼譴責特朗普有關他的勝選果實被竊走到說法,引起黨內強烈不滿。在發生衝擊國會事件後,切尼還曾投票支持彈劾特朗普。
緊接著,100多名心懷不滿的保守派人士宣布探討創建新政黨的可能性,以重新樹立共和黨的建黨理念。
對非美國的觀察人士來說,某個政黨內部如果出現分裂,某派人割席而去,另樹一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與美國不同,世界上很多民主體制是以多黨制的方式運作,新興黨派也許能夠立竿見影,馬到成功。在法國,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2016年6月成立了前進黨。到了2017年5月,他已經當選為法國總統。
然而在美國,試圖替代主宰全國政壇的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第三黨”卻沒有那麼足以傲人的歷史。
攪局或可能獲勝不可能
在當代,在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充其量只是“攪局者”,把某些選票從兩大黨中的某一黨吸走。在國會選舉中,過去70年來,這些第三黨只把極少數的議員送入眾議院或參議院,從來也沒有掌握過那種“以四兩撥千斤”式的權力槓桿。
“美國第三黨運動的歷史是,通常他們最後只是被兩大黨中的一個吸收了,”弗吉尼亞大學“薩巴託的水晶球”( Sabato's Crystal Ball)網站主編凱爾·康迪克(Kyle Kondik )說。“或者是這樣,或者就是某大黨發生改變,因此讓他們實際上變得過時。”
當前的黨內鬥爭
上星期,共和黨人罷免了切尼眾議員的眾議院共和黨會議主席職務。切尼的父親迪克·切尼(Dick Cheney)是共和黨元老級人物,曾擔任過兩屆副總統。
同一天,由不滿黨內現狀的共和黨人組成的一個聯盟簽署了一封信,要求共和黨領導層要么改革,要么面臨他們另立門戶的局面。這些人包括前州長、前國會議員、前大使和前內閣官員。
曾在特朗普時代的國土安全部擔任辦公廳主任的邁爾斯·泰勒(Miles Taylor)在任職期間曾匿名撰寫過一部爆料書。他說,他們希望傳達給共和黨領導層的口信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們需要為我們國家提供一個常識性的聯盟,一個更具團結性的替代式的願景,而不是我們目前從現在的共和黨那裡所看到的,那已經爛到了核心,因為他們在持續地攻擊我們的民主,”泰勒上星期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所以,我們的訊息是,現在是時候了,不是改革就是廢掉共和黨。”
然而,在美國成立一個具有可行性的第三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很不尋常的民主制
如果把政黨的成功定義為在聯邦政府運作中發揮有意義角色的話,那麼,在美國打造一個成功的第三黨難於登天,原因在於美國政治權力的分佈方式。
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政治學榮休教授馬喬莉·赫希(Marjorie Hershey)寫過一部廣為使用的有關美國政府的教科書。她說:“我認為人們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從整個一系列方面來說,我們是一個很不尋常的民主制。”
她說,美國是民主國家中“非常少”的兩黨制之一。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選舉法是由各州議會寫的,而這些州議會都是由兩大黨主導。政黨要想加入選戰,首先要能讓本黨被列入選票,而這些州議會甚至會讓小黨在這一點都很難做到。
逆水行舟
此外,由於每一位國會眾議員和參議員競選時都是在本選區或本州以“贏者通吃”的方式拿下議席,第三黨即使是有相當多選民支持,也很難拔得頭籌,從而仍然被拒於權力大門之外。
在多數民主體制中,某黨如果在議會選舉中得到了10%的選票,就能分到符合得票比例的議席。而在美國,第三黨運動有可能在全國選票中拿下可觀的票數,佔有相當的百分比,卻在參眾兩院連一席也拿不到。只有第三黨的支持者在某州或某選區高度集中,所獲選票在當地過半,該黨才有可能佔有一席之地。
同理,美國總統選舉的票數是按州來計算,這也讓第三黨難以與兩大黨爭鋒。比如,德克薩斯州的商人羅斯·佩羅(Ross Perot)曾在1992年問鼎白宮。他在贏得選票方面的戰績極其出色---拿下了全美所有選票的19%。然而,這些票分攤在全國各地,他未能拿下任何一個州,因此選舉人團的票數為零。
無力的威脅
因而,當泰勒和他的前共和黨同道威脅共和黨他們要另立新黨時,這種威脅並不被視為真的要在美國政壇建立一個足以與兩大黨分庭抗禮的新權力中心。這種威脅更像是誓言要從共和黨候選人那里分流選票以確保民主黨獲勝。
在美國,沒有第三黨可以作為兩大黨的替代選項而積極參與治國,對此,多數美國人已經認作是既成事實了。然而,有些人覺得,也許情況不應該是這樣的。
“在如此多的民主體制中,某個'第三黨'有可能成為一個大黨,”赫希說。“像這樣的情況很說明問題---我們在美國所認為的民主正常狀態,在更大的民主世界裡,一點都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