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借鑒烏克蘭全民皆兵台灣“史上最硬” 後備軍人教育召集上路


台灣新制14天教召第一天(3月5日),受召的後備軍人完成報到後的部隊編成典禮。(照片提供:台灣國防部)
台灣新制14天教召第一天(3月5日),受召的後備軍人完成報到後的部隊編成典禮。(照片提供:台灣國防部)
借鑒烏克蘭全民皆兵台灣“史上最硬” 後備軍人教育召集上路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2:26 0:00

台灣後備軍人新制教育召集3月5日正式開訓,首批近400名受召的後備軍人完成報到,接受14天的密集訓練。有人說,他們受到俄烏戰事的激勵,堅信“自己國家自己救”,但也有人抱怨,教召期倍增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軍事專家表示,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武力恫嚇,台灣正密切觀察俄烏戰事,並藉鑑烏克蘭抵抗抗俄羅斯的經驗,讓近230萬的後備軍人能有效支援正規軍。

台灣對後備軍人祭出“史上最硬”的密集訓練。相較於過去每年一次五至七天的教育召集,上週六(3月5日)報到的第一波近400名後備軍人,將在十四天的新制訓期內,每日接受包括夜間兩小時在內共十小時、總計136小時的操練。為了恢復後備軍人的戰鬥技能,課程新增手槍、步槍、機槍等實彈射擊,並實施行軍夜校、野外宿營等高強度的科目。

台灣新制14天教召第一天(3月5日),受召的後備軍人完成報到。(照片提供:台灣國防部)

根據台灣國防部的統計,截至2019年,列管後備軍人達230萬多人,其中退伍8年內的精壯兵力約有77萬多人。由於過往教召流於形式,台灣號稱百萬雄兵的戰力屢受質疑,更遭美國批評為無效戰力,要求台灣積極改革。

張姓後備軍人3月5日報到時告訴美國之音,俄烏戰事歷歷在目,讓許多台灣人因此危機意識抬頭。他說,強化版的教召能提升後備軍人的戰力,有助於台灣備戰,他相信新制教召會比義務役受四個月的軍事訓練來得有用。

危機意識抬頭自己國家自己救

他說:“我本來就比較愛國,因為我之前也是從軍,然後也是退役下來的。如果真的要參戰,我自己也是士官退伍,如果要被徵召打仗,那也是OK的。”

台灣後備軍人李俊虢接受軍聞社採訪。(照片提供:台灣軍聞社)

另一位後備軍人李俊虢也是勇於承擔捍衛台灣的職責,雖然太太即將臨盆,他原本可以申請免召,但他在接受台灣軍聞社採訪時表示,他堅持履行義務,家人也很支持,而且太太和1歲大的兒子更陪同他完成報到。

李俊虢說:“戰爭這東西沒有人說什麼時候會遇到,像我們也沒有預算到,俄國跟烏克蘭會打起來。隨時我們(台灣)也有可能會打仗。我們只是把自己該做的本分跟一些該做的訓練,把它做好而已。”

曾經服役二十年的退役少校陳明才也義不容辭,回營擔任副營長。他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如果台海開戰,終須有人上戰場操作武器,既然他被教召,就配合國家政策。

陳明才說:“退伍將近五年,今天也是第一次來到教召的場地;(希望)跟我們以前在部隊訓練大同小異,可能我們退伍了,脫離(軍旅)生活比較久一點,我想,這一、兩天應該馬上就可以適應了。”

曾經服役20年的退役少校陳明才受召回營擔任副營長(美國之音記者楊安攝影)

不過,並非所有後備軍人都對新制教召有信心。

職業軍人退役的教召中士副組長李承勳就在媒體聯訪時坦言,14天訓練後不可能就恢復戰力。

而陳姓後備軍人則告訴美國之音,他開始工作八個月了,已經差不多步入軌道,卻臨時被教召,要離開工作崗位14天,他擔心未來要取得公司的諒解,並花時間補上落後的工作進度。

為了推動後備動員改革,台灣於去年底成立全民防衛署,代表政府推動全民國防的決心,也凸顯台灣總統蔡英文國防改革的重中之重。不過,常備和後備軍力要能做到合一,除了後備軍人的配合,也要投入龐大的武器戰備以及訓練資源,若規劃不善,也恐影響到正規常備軍力的訓練。

台灣國防部指出,新制教召14天規劃於今年前三季局部試行,全年訓練能量約1.5萬人,並將於第四季檢討成效。

肯定新制教召軍事專家盼細分兵源

中國於上週六(3月5日)開幕的人大發布財政預算報告,其中,今年的國防支出較去年成長7.1%,約達1.45萬億元人民幣(2320億美元),相當於台灣國防預算(新台幣3726億元)的近17倍。

軍事專家指出,兩岸戰力嚴重失衡,台灣在不對稱作戰的建軍原則下,後備軍人的角色將越來越吃重。雖然新制教召踏出了提升後備戰力的第一步,但有諸多有待改進之處。

位於台北的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所長馬振坤曾於3月2日的一場座談會上指出,台灣成立全動署,改革後備軍人的教召制度和武器裝備,就是要讓常備部隊能輔佐正規戰力,以執行灘岸殲敵及地面機動作戰等任務,達成各戰區的基本防禦作戰。

位於台北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照片提供:揭仲)

位於台北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則表示,新制教召天數和戰鬥訓練時數增加,並將地點設在戰時可能戍守的陣地,都是值得肯定的變革。

他說,在台澎防衛作戰計劃中,後備軍的主要任務是灘岸和城鎮防衛,以及重要設施的防護。這三大任務所須的戰技大不同,但後備軍人多數只受過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就算經過兩次28天的教召,訓期還是短,也不太可能因此就嫻熟不同的戰場與任務。

這次教召的射擊訓練包括步槍、手槍、機槍和迫擊砲,揭仲說,兩星期內,要後備軍人精通這四種武器,相當不切實際。

他建議,要提升後備戰力,應從源頭精細分工。也就是,役男在服四個月的義務役時,就將他們依灘岸、城鎮守衛及重要設施防護的三大任務區隔出專長,包括武器使用訓練也要同步區隔。在此原則下,被編列在迫炮組的後備兵力,在教召期間所受的實彈射擊迫炮時間就應超過步槍射擊的時間。換言之,未來後備教召就是依照所屬任務性質,設計不同的作戰訓練。

位於台北的國家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則分析,新制教召加強野營行軍、裝備保養和武器射擊等課程,都是必要的作戰技巧,透過反覆練習融入肌肉記憶,對上戰場絕對有幫助。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

蘇紫雲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教召改革不只是軍人的事,也是所有行政部會的大事。務實一點看,不少後備軍人抱怨,教召是為國家當14天的廉價勞工。因此,他建議,政府應先扭轉“義務非廉價的概念”,提高後備軍人的受召津貼。

蘇紫雲說:“比如說,以色列跟芬蘭的役男在教召時所領取的津貼是相對比較好。以色列大概是(每日)2350塊台幣(376美元)左右,芬蘭領的相當於新台幣2000塊一天的津貼,這些都是我們要去通盤思考的。”

借鑒烏克蘭反裝甲火箭有助城鎮防衛

台灣軍事專家一致認為,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經驗顯示,後備部隊是消耗敵軍並拖延戰事的最有效戰力。

台灣國防大學的馬振坤告訴美國之音,烏克蘭陸軍為作戰主力,戰力完整但規模有限,輔以國民警衛部隊的支援,才得以消耗俄軍戰力並拖延戰事,也阻礙了俄軍奪取基輔等主要城市的進程。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的揭仲則說,烏克蘭的經驗顯示,單兵反裝甲火箭對俄軍造成極大困擾。但台灣國防部迄今未引以為鑑,不論是疏忽而未在新制教召中安排類似課程,還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武器庫存可供後備軍人使用,都必須檢討。

5. 台灣新制14天教召第三天(3月7日),受召的後備軍人進行戰傷急救訓練。(照片提供:台灣國防部)

揭仲強調,一旦台灣進入城鎮防衛戰,後備部隊可能反成為防衛主力,而城鎮戰短兵相接,武器射程和部隊視野都受到限制,在此前提下,射程不長但操作簡便,具有一定反裝甲,甚至是攻堅效果的單兵火箭,常能發揮奇效。

揭仲說:“對戍守城鎮的後備部隊來講,也許不用給他比較精密、射程長、貴的標槍飛彈或拖式飛彈,也許多給他這種反裝甲火箭,操作簡便、成本比較低、平常也不用花太多時間去維護,說不定能發揮更大的效果。”

後備動員下達時機難拿捏

後備部隊作為正規軍後盾,何時動員,一直都是三軍統帥的為難之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直到俄軍全面入侵當天才發布動員令,軍事專家直言太晚了。

馬振坤認為,烏克蘭動員令時機過慢,已來不及動員後備和預備役軍人,徵募民兵和車輛或配發武器及實施相關訓練等,台灣應引以為鑑。

馬振坤說:“我們政府一定要更明確地律定發布總動員令的時間點,讓軍、政相關的部門能夠有充分的時間來進行人力、物資的動員,還有實施相關的戰鬥跟武器的訓練。”

3 、4 台灣新制14天教召第二天(3月6日),受召的後備軍人復習武器操作。(照片提供:台灣國防部)

揭仲也說,小國下達動員令的時機是一大難題,因為動員令一頒布,經濟生產都將受到重創,尤其台灣高度仰賴國際貿易,屆時若衍生跨海的法律和賠償問題,每一天所造成的GDP損失將難以想像。

揭仲說:“大國的資源多,比較有可能在只做少部分動員的狀況下去進行軍事行動,但是小國沒有這種資本。中央政府必須訂出一套很詳細的評估模式,當這個評估模式顯示,對岸的狀況到達一個什麼程度的時候,我們開始分級地進行動員,才比較能應付這種情形。”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