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印度移工 “膚色” 說引發憤怒 台灣外交部緊急道歉


資料照片: 2023年8月24日印度民工在G20峰會宣傳牆邊
資料照片: 2023年8月24日印度民工在G20峰會宣傳牆邊

台灣外交部在勞動部長許銘春發表有爭議的言論後表示“誠摯歉意”。 許銘春日前表示,最初從印度招募的勞工將主要來自東北邦,因為那裡的人與台灣人在“膚色”和飲食習慣上相似。

在她的評論引起社交媒體用戶批評,認為涉及種族和宗教含義後,台灣外交部在星期一深夜發布了澄清說明。

儘管印度外交部目前尚未正式回應,但消息人士表示,印度已非正式向台北傳達了對許銘春言論的不滿。

台灣外交部在聲明中說:“近日政府單位在國內社會溝通上有未盡妥適的說法,導致國內社會、印度友人或國際上皆有所批評的情形,對此政府表達誠摯歉意, 也會虛心檢討改進。”

聲明還說:“印度勞工不分族裔背景,只要符合招募資格及我方產業需求,我方均表歡迎,也會受到公平對待與法律保障。”

聲明中寫道:“政府在推動台印度勞務合作期間,會持續就引進印度勞工的數額、專長及引進行業別等進行討論與規劃,務求週延。”

聲明指出,台灣“尊重”印度的“多元豐富文化”,並指出台灣是一個“具有容忍歧見、包容多元聲音的蓬勃公民社會。”它說:“政府希望國人能支持台灣走入國際,持續與印太區域夥伴展開實質交流,創造互惠互利的交流。”

印度民間對許銘春的言論做出了強烈反應。 一位希望與台灣做生意的新德里商人納菲蘇爾·吉拉尼(Nafisul Q. Jilani)說:”台灣部長的言論具有種族主義性質,不尊重我們印度的價值觀。在當前地緣政治的脆弱背景下,這樣的言論是不必要的,可能會影響印度與台灣之間不斷增長的雙邊關係。”

他說:“印度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根據憲法,每個印度人都是平等的公民。我們相信,任何機會都應該基於候選人的個人素質,而不是基於他/她的膚色、外表或宗教。”

新德里中國分析與戰略中心研究員夏海娜(Namrata Hasija)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此類言論將嚴重損害兩個試圖走近的國家之間的關係。

致力於促進印度與台灣關係密切合作的夏海娜說:“他們(台灣)應該幫助他們的部長增加對印度的認識,他們應該理解兩國之間已經走過了很長的道路。”

夏海娜指出,印度和台灣過去很久沒有在外交議程中把對方放在突出地位,然而最近幾年來,蔡英文總統在演講中積極提到印度,印度人民黨議員去台灣參加了蔡英文總統 的就職典禮,這些演變說明印台關係得來不易,需要珍惜。

夏海娜說:”但是,如果部長、政治家和官僚對印度不敏感的話,那就不好了。如果他們不了解印度,也不了解印度有多麼多元化,那麼這樣的問題就會不斷出現, 台灣也會在這裡出現負面形象。 為什麼要給試圖破壞兩國關係的中國提供素材呢?”

夏海娜也是台灣勞動部設立的諮詢委員會的成員,該委員會負責研究印度的勞工問題。

台灣勞動部長許銘春2月29日接受網媒Yahoo tv節目專訪時表示,外交部已確定來自印度東北各州的工人為第一階段的合適人選,並強調最初只會引入少量工人。 許銘春接著說,她更喜歡東北各邦印度人的原因是他們的飲食習慣和“膚色相近”與台灣人相近;此外,他們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而且具有製造業、建築業和農業方面的技能 。

在與美國之音的通話中,來自台北的印度企業家和翻譯普里亞·普斯瓦尼(Priya Purswaney)博士表示:「印度社區對這些評論感到有些震驚,這些評論並不代表大多數人 的觀點,也不符合台灣政府對印度的政策,台灣政府一直在積極努力加強與印度的關係。”

“許銘春受到批評的具體評論並不是要冒犯任何人。她只是判斷錯誤,並為此道歉。我希望這件事不要再被拖下去,因為這項協議對雙方都是有益的,並且標誌著印度與台灣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普斯瓦尼說。

普斯瓦尼博士自1987年以來一直在台灣,作為第一位來自印度的大學生,她認為應該考慮到部長演講的背景。 “在一個小時的訪談中,關於印度和台灣之間的移民工人協議的討論佔了大約35分鐘。在此期間,部長對印度、印度人和來自印度的移民工人讚不絕口,強調他們為世界許多國家做出貢獻。”

她認為,自從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以來,一些網友發表了一些負面評論,試圖影響台灣社會的輿論。

普斯瓦尼博士說:”許銘春只是試圖消除這些擔憂,所以並非有惡意。當然,這並不是說這樣就沒關係,但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勞工部和外交部都已經道歉。在台灣, 大多數印度人甚至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最大的炒作是在X上。我希望這場風波很快就會平息,以便真正的工作能夠盡快開始。”

台灣現在至少有5,000名印度公民和一些僑民社區成員。 台灣的印度社區包括商人、餐廳經營者、學者、工程師、藝術家、學生和智庫成員。 在台灣的大多數印度人從事白領工作,被認為是僑民社區中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士。 作為一個團結而富裕的社群,印度人在台灣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就印度社區在台灣的演變而言,印度人是在五個階段移居台灣的。 首先,1970年代,主要是古吉拉特邦、信德邦和馬爾瓦爾邦的商人,他們在台灣定居並開始向世界各地出口“台灣製造”的產品。 那時,台灣正成為一個主要的製造業中心,其經濟正在蓬勃發展。

印度社區不僅在成為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的一部分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而且還對印度經濟做出了貢獻。 台灣有50多家由印度人經營的印度餐廳,這些餐廳僱用了大量印度和台灣員工,為當地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建構了更和諧的聯繫。

隨著台北尋求將島國勞動力的來源擴大到東南亞以外的地區,它於去年與新德里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奠定了從印度招募勞工的框架。 有關諒解備忘錄實施細節尚未敲定。

在簽署協議的背景下,由於彭博社的一份報告稱有10萬印度工人可以申請在台灣工作,引發了線上反彈。

這引發了台灣社群媒體上的抗議激增,許多人表達了對犯罪率上升和婦女安全受到威脅的擔憂。

台灣勞動部在去年11月和12月發表了至少三份澄清聲明,堅稱該島將向來自印度的10萬名工人開放大門的說法是虛假新聞。 與此同時,台灣外交部指責中國通過製造虛假消息來“破壞台灣與印度之間的關係。”

印度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自2009年以來,這項政策尚未在任何官方外交文件中明確表達。

最新的爭議正值印度和台灣試圖在經濟領域建立更緊密聯繫之際,雙方都對中國保持警惕。

上週四,印度政府批准了該國第一個半導體製造廠,這是塔塔企業集團和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的合資項目,投資額為110億美元。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