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直擊大選假訊息:解密中國網路“垃圾偽裝”行動


社群媒體平台X的應用程式。
社群媒體平台X的應用程式。

編者按:本系列報導是美國之音攜手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共同推出的深入調查。我們透過尖端大數據分析,揭秘中國網路行動,剖析美國大選不實資訊。轉載者請註明來自美國之音。

美國的國家安全官員和假資訊專家多次警告中國會透過假訊息行動影響美國社會對包括美國大選在內的各類國內國際議題的討論。私人企業和研究機構的調查都發現了和中國有關聯的水軍在包括X、臉書、TikTok等各類受歡迎的社群媒體平台上進行著隱密的影響力行動。其中,一種被稱為“垃圾偽裝”(Spamouflage)的行動模式受到了大量關注。

“垃圾偽裝”帳號透過在社媒上假扮成真實的用戶,推廣北京的政治宣傳,抨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製度,誇大美國它們的社會問題並攻擊包括本屆美國大選的兩位總統候選人在內的西方政治人物。

為了幫助對網路影響力行動和虛假資訊等話題不熟悉的讀者更好的了解這一領域,美國之音專訪了台灣民主實驗室的數據分析師嘉博(Jasper Hewitt),邀請他講解“垃圾偽裝”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運作方式。

為增強訪談的清晰度和控制閱讀時間,美國之音對訪談內容做了輕微的編輯和刪減。

記者:你能用最簡單的語言向我解釋什麼是“垃圾偽裝”嗎?

嘉博:“垃圾偽裝” 是一種有協調的資訊行動。最早在2019年由(美國的社群媒體分析公司)Graphika發現。這是一個跨平台的垃圾帳號網絡,這些帳號發布支持中國的內容,通常透過更中立的垃圾內容偽裝自己,例如發布風景或K-Pop偶像的照片。因此它們被稱為“垃圾偽裝”。

最初,“垃圾偽裝” 針對的議題是中國異議人士,如(流亡到美國的中國商人)郭文貴,以及香港的(民主抗議活動)和新冠疫情。它們大多在這些領域推廣親中國政府的內容。

後來,它們也開始關注諸如新疆、西藏或台灣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也開始關注中國以外的問題。在這次選舉週期中,我們觀察到它們正在推廣試圖分裂美國社會的內容,例如移民、性少數權利或美國對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支持。我們也觀察到一些「垃圾偽裝」帳號偽裝成美國選民,尤其是(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川普的選民,但這些似乎比較少見。

記者:它們的內容是如何傳播的?

嘉博:它們分為“播種”帳戶(Seeders)和“放大”帳戶(Amplifiers)。 “播種”帳號通常是有更多粉絲的大號。它們最先發佈內容,稱為“播種”,接著,(每個“播種”帳戶配有)有一大批“放大”帳戶,可能有10到40個左右的帳號,機械性地轉發它們的內容。

“播種”帳號並不總是發布原創內容,有時它們也會從網路上找到圖片,然後複製貼上,偽裝成是自己的內容。

記者:這些帳號背後有真人嗎?

嘉博:“放大”帳號可能是機器人,因為它們通常在“播種”後迅速轉發內容,並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發布大量貼文。 “播種”帳戶可能是“半人半機器”(Cyborg)帳戶,即部份是自動化的,但有時可能有人會登入這些帳戶,與真實用戶互動。

記者:如何確定某些帳號是“垃圾偽裝”帳號?

嘉博:“垃圾偽裝” 在X上是一個已經有很多記錄的現象。一年前,它們經常發佈一些非常明顯的,看起來像是被編輯過的美國流浪者的圖片。 Graphika認為這些圖片來自於“垃圾偽裝”。因此,我們會去X平台上尋找發佈類似圖片的帳號,這是一個比較有力的線索。

帳戶名稱也可以透露一些線索。有研究人員指出,許多“垃圾偽裝”帳戶的用戶名中會有“fo”,例如“fo”加上8個數字。如果你發現很多帳號在推廣某個內容,而其中幾個帳號的用戶名帶有“fo”,那麼這可能就是“垃圾偽裝”。

還有另一個線索,有時它們的暱稱後面會用括號寫上“互fo”,這是中文中“互粉”的意思,有時還會加上中國國旗。

你也可以透過整體話題來判斷。我們知道“垃圾偽裝”過去關注郭文貴、香港和新冠疫情。如果你能翻到這些帳號過去的貼文,看到它們在這些主題上符合這些特徵,那麼你就可以相當確定它們是“垃圾偽裝”。

記者:有些“垃圾偽裝”帳號顯示它們十多年前就註冊了,這是怎麼回事?

嘉博:我們認為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帳號可能多年沒人使用,之後被駭客入侵並重新利用,偽裝成有很多粉絲的真人帳號。

記者:如何確定它們可能與中國有關?

嘉博:最大的指標是內容。如果所有內容都是支持中國的內容,並且符合中國政府的立場,那麼,我們至少可以說這是一個試圖支持中國政府觀點的資訊行動。我們永遠無法確切知道這個網路背後到底坐著誰,但至少可以確定,從中受益的實體是中國政府。 (編按:北京多次否認了試圖透過“垃圾偽裝”行動干擾美國的大選)

記者:你們如何衡量某篇“垃圾偽裝”貼文的影響或覆蓋範圍?

嘉博:衡量影響最標準化的方法是本·尼莫(Ben Nimmo)的“爆發規模”標準。這是一個六個等級的分類標準,用來評估社群媒體貼文的影響是否超出了初始的範圍。 (編者註:尼莫是一位虛假資訊專家,他目前是人工智能工作室OpenAI的首席調查員。)

大多數“垃圾偽裝”帳號發佈的貼文從未突破出其自身所在的網絡,因為它們只是在被一堆粉絲很少的機器人轉發。一旦它們開始超出這個範圍,事情就變得有趣了。

尼莫的“爆發規模”標準的第1級指的是訊息只出現在單獨一個社媒平台上,且沒有特別的爆發,基本上沒有產生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垃圾偽裝”發佈的內容的情況。

接著是第2級:貼文已經接觸到了一個社媒平台上的真實的用戶,或是在多個平台上有傳播,但還沒有明顯的爆發。這是第2級。

第3級指的是這個現像在多個平台上都在發生,而且多個爆發同時出現。也就是說,在不同平台上,這些貼文似乎都接觸到了真實用戶。

(編者註:根據尼莫的分類標準,第4級指的是這些貼文的內容受到了主流傳媒的報導。)

第5級就非常罕見了。這指的是一些名人或網紅開始放大這些內容,開始回覆或轉發,這意味著許多真實的用戶可能會看到它。

第6級指的是任何具體的行動、政策回應或暴力呼籲的出現。例如陰謀論傳播後,有些人在現實世界中因此採取行動。

記者:大多數“垃圾偽裝”行動對真實社群媒體使用者的影響非常有限,但為甚麼它們還在不斷發佈內容呢?

嘉博:它們更注重數量而不是品質。它們只是想讓訊息傳播出去,而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廉價的方式。並不是每則貼文都需要獲得真實用戶的互動才能算成功。如果它們有100個帳戶,其中一些帳戶在一年內與真實用戶互動了幾次,它們可能已經覺得這個投入是值得的。

還有另一個角度。一些研究人員指出,他們不一定是在試圖以這種方式影響人們的觀點。他們可能只是在試圖幹擾搜尋結果。例如,如果你在X平台上搜尋的話題是中國想要進行宣傳推廣的,那你或許就只能看到這些垃圾內容。

記者:他們通常會投入多少資源來運作一個“垃圾偽裝”行動?

嘉博:我不確定它們具體投入了多少資源,但我認為創造這樣的一個網路非常簡單。

記者:那如果我明天想創建一個網絡,我可以做到嗎?

嘉博:是的。如果你有幾名工程師,他們很快就可以開發出一些軟體來自動化發佈這些帖子,並創建大量的帳戶來放大這些貼文。

記者:如果這些帳號被刪除了,他們可以再創造新的。

嘉博:是的,這正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也許你的IP位址被封鎖了,但你可以換一個IP位址,再建立一個帳戶。

美國之音:我們如何阻止它們?誰必須採取行動?

嘉博:這可能需要政府監管與這些公司自我修補的結合。 X平台正在積極刪除許多這樣的帳戶,他們的反應非常迅速。這可能是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因為他們可以透過後台看到並進行操作。但他們可能也需要來自政府的一些推動。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