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六四紀念日中港氣氛緊張 專家: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不安情緒比天安門事件之後更加廣泛


在天安門事件35週年到來之際,特警的警車停在戒備森嚴的天安門廣場上。(2024年6月4日)
在天安門事件35週年到來之際,特警的警車停在戒備森嚴的天安門廣場上。(2024年6月4日)

35年過去了,那塊曾經灑滿學生和平民鮮血的天安門廣場每到六月四日這一天依然充滿著緊張的氣氛。星期二(六月四日)所有通往廣場的主要路段都設立了哨卡,到處都可以看到一排排的警車。

據美聯社報道,星期二,中國首都的生活基本如常,遊客在通往天安門廣場和廣場北側對面的紫禁城的街道上排隊。據遊客登記網站稱,最靠近廣場的地鐵出口和天安門城樓上的觀景台均已關閉。

在北京,天安門城樓的官方網站早些時候發布通知稱,6月4日全天閉館。路透社報道,在天安門城樓官方微信迷你APP上也沒有提供6月4日天安門廣場的參觀時段。據目擊者稱,週一(6月3日)晚上,廣場兩側的長安街禁止行人和自行車通行。

週二早上,在北京天安廣場上戒備森嚴。每個角落都有站崗警察,有的指揮交通,有的用望遠鏡觀察路人。法新社報道,一群戴著霓虹帽子的旅遊團在天安門廣場南側中共開國領袖毛澤東紀念堂的陵墓旁合影留念。

在天安門事件35週年到來之際,乘坐公交車的人路過天安門可以看到戒備森嚴的廣場。(2024年6月3日)
在天安門事件35週年到來之際,乘坐公交車的人路過天安門可以看到戒備森嚴的廣場。(2024年6月3日)

自上星期以來,一小群「維穩」志願者(佩戴紅袖章的退休人員)一直在北京市中心的社區裡巡邏。人行天橋上也駐扎著警衛,這是政治敏感時期的常規做法。

為了阻止異議人士在六四這個敏感日子發聲,當局對查建國、何德普、高瑜等幾乎所有居住北京的知名異議人士都採取了嚴格控制措施,他們不是「被旅遊」就是被隔離,都是處於「失聯」狀態。

在六四之後的幾十年間,自由的香港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地方。維多利亞公園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燭光晚會,紀念六四。但如今,習近平在港府的合作下,強行在香港推行國安法,六四紀念活動也自然變成了非法活動。

上週二,香港警方根據今年實施的新國家安全法逮捕了六名涉嫌煽動叛亂的人士。媒體稱這些逮捕源於網上與6月4日有關的帖子。此後,又有兩人被捕。

香港警方於週一在銅鑼灣一條街道上拘留了行為藝術家陳式森(又名陳三木,Sanmu Chen)。陳式森後來被釋放。據報道,在警察接近他之前,陳式森在一輛警車前模仿喝酒的動作。他還似乎在空中寫字或畫畫。去年,陳式森也曾在同一天被拘留,當時他高呼「香港人,不要怕。不忘六四」。

1989年的六月三日晚上,將近二十萬解放軍野戰部隊和武裝警察開著坦克車和裝甲車從各個方向朝著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突進。整個晚上,槍聲此起彼伏,令人恐怖。許多人被打死打傷,解放軍的坦克車甚至碾壓過學生的身體,廣場周邊的許多地方都能夠看到大片大片的血跡。軍人最後包圍了天安門廣場,他們用隔離板將廣場遮擋起來,展開了「清場行動」。裡面究竟發生了什麼,外界至今也不甚了解。

在這場流血鎮壓中,有很多人被打死,但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還是眾說紛紜。官方說,有兩百多人,但民間估計有數千人。近日網上傳出中共洩密文件說死亡人數高達31,978人。其中學生有10,974人、普通人員7,992人,無法確認身份的有11,865人。軍隊也有少量人員傷亡。

今年六四前夕,六四遇難者家屬114人發表了他們簽名的公開信,再次呼籲北京與他們進行平等對話,要求當局公布死者名單和人數;依法給予受難者親屬賠償;追究事件責任者的法律責任。在這封公開信上簽字的有在六四事件中失去孩子的「天安門母親」。

自從六四以來,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對這次大屠殺事件道過歉,拒絕有關對這個事件進行調查的呼聲。

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德克薩斯州共和黨眾議員邁克爾·麥考爾(Michael McCaul)對福克斯新聞表示,中共在35年前屠殺了許多通過和平方式呼籲進行民主改革的手無寸鐵的平民。

「我們不能讓那些在天安門廣場被謀殺的人的靈魂死去,」「我們不能允許獨裁者改寫歷史,」麥考爾說。

六四事件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共領導層在這個事件中國所表現出來的冷血和殘酷本性摧毀它通過改革開放對外釋出的開明形象,從而引發了北京與西方關係的一場重大危機。

華爾街日報週二發表的文章說,35年過去了,引起世界對中國不安的不是槍聲,而是中國富於侵略性的產業政策和對鄰國的咄咄逼人的軍事行為,以及習近平主導的國安優先的政策。這些政策限制了國內的個人自由並影響到國外的關係。

華爾街日報說,1989年,中國還是一個貧窮且相對落後的國家,如今已成為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和外交力量,它正在處心積慮地重塑全球秩序,並將其意志強加於國際。

文章引用加州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的話說,北京的形象正在經歷「系統性、漸進性、長期性的下降,而不是像1989年那樣的一次性衝擊」。

沈大偉是一位資深的中國問題專家,他研究中國已有40年之久。他表示,雖然北京現在具有更強的抗壓能力,但當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不安情緒比天安門事件之後更加廣泛,而且不僅限於西方。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