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星期二(6月25日)定調,一對日籍母子在蘇州被刺傷事件為“偶發事件”。這是繼4名美國教師兩週前在東北吉林遭砍後,本月的第二宗外籍人士遭襲事件。旅日觀察家說,雖行兇動機尚待調查,但若是中國民眾因經濟下行或民怨累積而衍生的仇外行為,恐是中國戰狼外交留下的惡果。目前中日政府皆無意將這起攻擊事件拉高至外交層級,但中日民間交流恐受衝擊。
江蘇省蘇州市公安局星期二(6月25日)發布警情通報稱,星期一(6月24日)下午4時許,“蘇州高新區塔園路新地中心公車站台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件,造成3人受傷(其中1人為中國籍,2人為日本籍)。女性校車工作人員也被殃及遭襲。”
蘇州公安局稱,巡邏警力於第一時間到場處置,當場拘獲犯罪嫌疑人周某某(男,52歲,為近期從外地來蘇州無業人員),並立即將傷者送醫救治。
通報表示:“目前,中籍傷者因在阻止嫌疑人犯罪過程中受傷嚴重,仍在搶救;1名日本籍傷者正在治療,無生命危險,另1名日本籍傷者當日已出院。周某某已被刑事拘留。”
對此本月第二起的外籍人士遭襲意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於星期二下午的例行記者會援引蘇州警方的研判稱,此事件為“偶發事件”,目前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毛寧表示遺憾並說:“類似的偶發事件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有可能發生。中方將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像保護中國公民一樣保護在華外國人的安全。”
內部不滿轉移仇外情結
對此攻擊事件,在日本東京大學進行東亞政治研究的香港公民代表會議亞太委員會召集人葉錦龍認為,週姓嫌犯是近期才到蘇州的待業人士,因此中國經濟疲軟導致失業人口大增,民心動盪或民怨累積恐是此意外背後的肇因,因而衍生仇外的暴力或侮辱性行為。
葉錦龍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國內的經濟狀況,自己的生活都顧不了,但是他們(失業人口)又不能去怪罪於政府,因為他們怪罪政府的話就變成就是反對國家。他們需要找一些其他的地方去發洩,把整個情況內化為一個對外的問題,不是中國國家的問題,激進的人轉移(民怨),成為對外國人做出一些暴行。”
葉錦龍說,近期有中國網紅“鐵頭”於6月1日高調在東京靖國神社的塗鴉破壞行為,以及四名美國教師6月10日在中國東北的吉林遇刺皆是類似的仇外案例。
他說,中國官方雖常避免引導仇日情緒,中央宣傳也多朝“中日友善”的正面方向; 但在地方層面,中共中央其實對地方政府或私人企業的仇外情緒或仇日言論皆未嚴格管控,放任的態度非常明顯。尤其中國群眾或部分網紅常利用“愛國主義”博關注,如針對熱議話題,常傾向使用反美、仇日或反台獨等極端論調增加點擊量。葉錦龍說,這也符合過去幾年中國對外戰狼外交的基調。
中國網民對日籍母子遭襲的初步反應,聯想到中國仇外教育者也不少。根據中國社群“微博智搜”的分析,中國網友觀點經整理後,部份網民認為:“事件可能與歷史問題和仇恨教育有關”;也有網友認為,這不僅是宗人身傷害案件,而是“涉及中外關係、經濟發展以及國家形象的重大事件。”
中日民間交流恐惡化
日本廣播協會NHK星期一報導稱,不少日本企業總部設在蘇州,日本外務省統計,去年逾5300名日本人常駐蘇州,是旅華日本人人口第四高的中國城市。
日本駐北京大使館已同步示警,近期中國各地人群聚集場所發生持刀傷人事件,包括公園、學校或地鐵站等,提醒日本公民出行應注意周圍環境,提高警覺。日本各地使領館已透過電子郵件廣泛示警在華日本社群。
日本內閣府1月19日稱,據去年9月進行的“有關外交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對“中國未感到親近感者”和“可以說對中國無親近感”的日本受訪者佔比,合計達86.7%,創新高。
另外,日本非營利組織“言論NPO”和中國對海外出版發行機構“中國國際傳播集團”於2023年10月18日共同發表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受訪者對中國的印像不好的比例高達92.2%。相對地,中國受訪者對日本的印像不好者的佔比也高達62.9%,兩國人民眾對彼此的印象均較2022年惡化。
旅日港人葉錦龍研判,日本政府雖不致將此事提升到外交層面,但將強烈要求北京政府妥善照顧日籍傷者,並依法判處嫌犯。
他分析,此事件發生在蘇州日僑學校附近,週姓嫌犯仇日攻擊的可能性不低,尤其攻擊對象為無辜的婦女和小孩,恐將造成日本民眾對中國政府或中國人整體形象的負評加深。
他說,長期而言,部份日本政治人物在國內討論經濟安全保障時也可能援引此事並發出與中國經貿往來保持距離的聲浪。
中國媒體先封鎖後釋放消息
日本母子遇襲後逾24小時,中國境內媒體幾乎一度噤聲,網路消息也甚少,蘇州市公安局也是待中國外交部記者會定調後,才發布警情通報,隨後中國媒體才跟進報道。
對此,葉錦龍說,中國政府對於國內社會失序或不穩定因素一貫採取噤聲或先封鎖、後開放資訊的手段,當局封鎖資訊目的在於爭取時間準備對內、對外及其他政府的說辭,待有處置能力或掌握一定情資後才會釋出訊息。不過,他說,即便中國政府擅長資訊封鎖,但目前有許多資訊會透過社群平台擴散,甚至由外網傳播,中國很難單方面封鎖資訊。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