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歷兩次“反送中”大遊行後的民意調查顯示,受訪市民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為 8.61分,是1997年有紀錄以來最高;認同是“中國人”則有5.87分,是回歸22年以來最低。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發佈停止運作前最後一次定期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市民對“中國人”與“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感,落差拉闊至2.7分,對回歸後成為中國國民而感到自豪者,由去年超過3分之1跌至大約4分之1,全部指標屬於回歸後最差數值,港大民研總監鍾庭耀對有關數字表示感到無奈和可惜。
港大民研在6月17-20日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成功訪問了1,015名香港居民。調查指出兩次反修訂《逃犯條例》遊行後的調查結果清楚反映出,是次修訂條例事件對香港市民在身分認同及回歸情感上的衝撃。
報告說,市民在身分認同方面,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分繼續維持第一,之後是“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76%受訪者認為自己屬於廣義的香港人,即包括“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僅2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另外,針對香港特區成立週年調查,在臨近回歸22週年之際,香港巿民對中國國民身份的自豪感比去年同期下跌11個百分點至27%,而沒有感到自豪的比率則上升14個百分點至71%,分別創下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低和新高。中央政府對港政策方面,全部數字均轉趨負面,最新正面評價佔23%,負面評價為53%。深入分析顯示,市民年紀越輕,對成為中國國民感到自豪的比率越低,對中央政府對港政策的評價也越負面。
港大民研表示,在轉型成為香港民意研究所轄下的香港民意研究計劃(香港民研)後,會否得到公民社會支持繼續有關研究,屬未知之數。不過,香港民研會盡最大努力,開拓資源,啟動“2022一國兩制中期檢討計劃”。“身分認同感”、“警權與民權”、“自由與法治”等必須研究的課題。香港民研會草議“2022計劃書”,希望在未來三年主辦大型國際研討會及本地慎思商討會,以民間資源,發揮民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