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香港各界回應特首林鄭新房屋政策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上任一周年前夕公佈6項房屋政策新措施。(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上任一周年前夕公佈6項房屋政策新措施。(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香港各界回應特首林鄭新房屋政策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3:15 0:00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星期五上任一週年前夕,公佈6項新房屋政策,包括出售公營房屋的定價與市價脫勾等。有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表示,林鄭月娥在7-1遊行前夕公佈新房屋政策,企圖營造和諧的社會氣氛,有機會令遊行降溫。亦有學生領袖認為,香港的房屋問題亦是中港矛盾問題,呼籲當局檢討人口政策。據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只有14%的受訪者認為,林鄭月娥過去一年的施政有解決房屋問題。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去年3月底以777票當選,去年7月1日正式就職。她在去年10月公佈的第一份施政報告表示,在民生方面,重中之重是滿足香港市民對住屋的需求。

香港樓價全球最難負擔

不過,過去一年與香港房屋的相關數據顯示,問題持續惡化,私人樓價指數屢創新高,大半年間上升超過10%;出租公共房屋的輪候時間,亦創2000年後的高位,一般申請者平均要輪候超過5年。

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今年初公佈的調查顯示,香港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樓價對入息比率由2016年的18.1倍進一步惡化至19.4倍,數字是歷來最高,即是香港人不吃不喝19.4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屬於極度嚴重負擔不起,遠遠拋離第2及3位的澳洲悉尼及加拿大溫哥華,兩地的指數分別為12.9倍和12.6倍。

林鄭承認新房屋政策無助壓抑樓價

林鄭月娥星期五(6月29日)上任一週年前夕,召開記者會公佈6項新房屋政策,包括將資助出售房屋定價與市價脫鉤、今年年底預售首個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9幅私人樓宇土地改建公營房屋、成立專責小組興建過渡房屋、開徵一手樓空置稅,以及修改預售樓花同意方案。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林鄭月娥表示,對於坊間認為她的3大房屋政策目標無法壓制樓價,以及無法增加房屋供應,她承認這個說法都是準確,事實上現今這個新房屋策略,並無目標打擊樓價或者壓制樓價,亦難以透過這些政策增加房屋供應,不過她表示,「唔等於我無招(數),我稍後會處理」。

林鄭無正面回應過去一年施政表現

有記者問及林鄭月娥如何評價自己過去一年的施政表現?除了房屋政策,過去一年亦有很多批評認為,林鄭月娥沒有捍衛一國兩制以及未能修補社會撕裂。

林鄭月娥回應表示,記者會不是回應她過去一年的工作,她重申由參選特首開始,就知道特首這個工作會引來更多針對她個人的批評,但是她強調能夠為社會服務,現在每日都過得非常之愉快,她會堅持特首的工作。

林鄭月娥說:“因為能夠去到我的公務生涯的最後階段,有這樣的機會可以為香港謀劃,我真的在為大家謀劃未來,我覺得是一份很大的光榮。所以我不擔心一些評價,亦不擔心一些攻擊或者一些民望,總之每一日能夠為社會做到實事,我同我的團隊都是非常之願意作出這個承擔。”

民調指林鄭上任一年表現好壞參半

據香港《蘋果日報》公佈,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以電話訪問超過500名受訪者結果顯示,對林鄭月娥上任一年的評價,以0至100分計算,50分為合格,有23%被訪者給50分,是最多人給的分數,給予林鄭月娥不合格的0至49分的受訪者有約27%人,至於51分至100分合格分數的人有近48%,顯示對林鄭月娥上任一年的評價好壞參半。

而林鄭月娥上任之初,一直強調民生方面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只有14%的受訪者認為,林鄭月娥過去一年做到「解決房屋問題」。

范國威指林鄭企圖為7-1遊行降溫

新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林鄭月娥在上任一周年前夕公佈6項新房屋政策,背後有不少的政治考量,他認為林鄭月娥企圖在民情上營造相對地和諧的局面,而新的房屋政策成效有待觀察,但是有機會令7-1遊行降溫。

范國威說:“因為每年的7-1遊行其實都是客觀上被理解為一個民意的寒暑表,亦是為林鄭月娥領導的政府或者團隊、她的班子,亦是為她過去一年的施政的好像一個公投,所以當她推出一些政策是有回應民情的話,我相信除了刻意推出之餘,亦希望透過這樣減少7-1遊行上街的人數,從而可以更好地向北京交待,在她的治下民情是否更加容易減少反彈,或者接受她的管治手法。”

據香港《蘋果日報》公佈的民意調查顯示,接近35%的受訪者表示,假設林鄭月娥多做4年特首,香港整體情況會變得更差,其中以學生及年輕的市民佔大多數。

35%受訪者指未來4年香港會變差

范國威表示,民調反映香港特區政府愈來愈不受民意的監督,過去一年建制派趁6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被取消資格,修改議事規則,矮化立法會的監察權,形成港府透過公共政策的制訂,去解決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這方面港府一直未做好,而在可見的將來,亦見不到港府可以將公共政策適切回應社會需要及民意。

范國威說:“所以為何香港人心水清地看得到未來日子裡面,都看不到特區政府可以給予更大的信心,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亦愈來愈大陸化,很多時候都不受監察,現在甚至大陸的豆腐渣工程在香港又出現,確實影響很多香港人對特區政府施政的信心。”

香港新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香港新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范國威認為,林鄭月娥過去一年的施政,其實是延續前特首梁振英的高壓政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林鄭月娥的施政風格是棉裡藏針,政治手腕較靈活。

范國威說:“不過她(林鄭月娥)用的政治手腕比起梁振英那種惡形惡相、喊打喊殺有所不同,即是軟性一些,所以香港人有很多時候敢怒而不敢言,又或者在批評的時候,很容易被林鄭月娥轉移視線的施政手法去轉移。”

港大學生會指林鄭未回應民主人權

20歲的香港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彭家浩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林鄭月娥過去一年的施政,未能解決前特首梁振英時代遺留下來的深層次矛盾,包括年青人對民主及人權的訴求。彭家浩又表示,林鄭月娥與梁振英同樣強調港獨是違法,企圖限制大學的言論自由,這些亦是令年青人感到前景暗淡的原因。

香港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彭家浩。(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香港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彭家浩。(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彭家浩說:“本身香港人就是期望梁振英搞成這樣的爛攤子,這個政府會不會有一個新的特首上台,可能會令到局勢改變呢﹖其實我們見到這一年內她(林鄭月娥)沒有做過甚麼,所以為何年青人會感到氣餒,都是覺得這個政府最大的問題,是不是林鄭做特首不是最大的問題,背後是她這個政府不需要問責,最主要是制度出了問題。”

樓價居高不下與中港矛盾有關

彭家浩表示,香港樓價居高不下,對任何年齡階層的市民都會感到前景暗淡,尤其有很多人要住在環境惡劣的「劏房」,香港人亦會擔心如何負擔天價的樓價。

彭家浩認為,林鄭月娥有意在解決房屋問題上做一些事,但是很多年青人都認為,房屋問題與人口政策息息相關,香港政府應該收回每日150個中國移民入境的「單程證」審批權,他又認為房屋問題也是中港矛盾的問題。

彭家浩說:“香港的樓價炒到這麼高,是大陸的熱錢進來炒熱了,這個一定與政治有關,沒有事情不關政治的事,樓價這麼高都是因為中國的熱錢流入才會搞到這樣,至於深層次的矛盾,我們也見到貧富懸殊,是有這個很大的問題,一來是政府沒有租金管制,也有人認為是官商勾結,會不會是政府與商家有個協定,樓賣得貴些,對大家都有好處,或者發展商現在還有很多地囤積,現在政府又說要積極覓地,這方面也有矛盾出現。”

團體呼籲檢討香港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關注組召集人譚凱邦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今年3月北京人大政協兩會都有關注香港的房屋問題,但是他認為香港出現目前這麼嚴重的房屋問題,主要是由於中國的熱錢流入,亦是每日150個中國移民入境的「單程證」人口政策失衡,呼籲當局檢討人口政策。

譚凱邦說:“其實現在香港的房屋是全方位地被大陸去攻佔、或者攻陷,首先因為「單程證」本身是沒有一個自給自足的審查,即是他來到香港有機會申請綜援,有機會申請公屋,而這個公屋的需求就是不多不少是來自每年5萬個「單程證」(配額),的確是令到公屋的輪候冊很長的原因,所以我們一直都說「單程證」所提出的家庭團聚,不應有凌駕性,還要考慮他來到香港可不可以自給自足。”

姚松炎指北京有責任助港壓抑樓市

香港房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前立法會議員姚松炎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金管局都承認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之後,有接近1,300億美元的熱錢流入香港,其中不少是來自中國,這些熱錢不斷投入香港的房地產市場,令樓市居高不下,他認為香港作為細小開放型的經濟體,本地比較難去處理走資熱錢,中國政府都有責任解決香港樓市過熱的問題。

香港房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左)及人口政策關注組召集人譚凱邦。(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香港房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左)及人口政策關注組召集人譚凱邦。(美國之音特約記者 湯惠芸拍攝 )

姚松炎說:“所以北京政權自己都正在慌張,因為人民幣不斷流走對中國都有嚴重影響,但是似乎辦事不力,令到情況失控,所以從北京政權來講,他們是有能力可以去阻止走資。”

綠色和平委託中大亞太研究所以隨機抽樣方式,電話訪問了1,003名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今年5月初公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90%受訪者表示,無法負擔現時的樓價,有60%人表示,沒有信心增加土地供應後能令樓價會下降到可負擔水平,亦有一半人認為,熱錢及炒賣等因素是推高香港樓價的主要原因。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