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亞運會9月23日傍晚於浙江省會杭州揭開序幕,這場號稱史上規模最大、參賽人數最多的體壇盛事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並接待前來觀禮的各國高層嘉賓。觀察人士說,中國力圖透過亞運的盛大場面,重塑因國際局勢緊繃和國內經濟疲軟而受挫的大國形象,但亞運不過是熱鬧一場,無助於北京應對內外挑戰。
9月23日晚間8點,第19屆亞運會正式於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告開幕,吸引到滿座約5萬名的運動迷。
一如預告,本屆賽事主題為《潮起亞細亞》,且為體現“綠色亞運”的精神,並未於開幕式上燃放煙花,而是以“數碼煙花”取代,而聖火點燃儀式則是以“數字人”結合實體火炬,標榜科技創新。
為了確保亞運順利開幕,杭州與會場外實施嚴格的安保及交通管制,包括下水道經安檢後被貼上封條、微博也將“杭州封路”設為“依法不顯示搜索結果”的敏感詞,讓受到封路影響的網民只能“翻牆”到社交軟件X(原名推特)貼文發發牢騷。
杭州亞運 北京“主場外交”受矚目
亞運開幕場內上演著熱鬧的大型表演,場邊的中國外交戲碼也絕無冷場,獲得國際輿論到中國網民的熱議。例如,習近平夫婦9月23日中午設宴款待前來觀賽的十國領袖,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包括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Norodom Sihamoni)、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ssad)夫婦以及科威特王儲米沙勒(Sheikh Meshal al-Ahmad al-Sabah)等,尼泊爾、東帝汶和韓國則是由總理出席。
其中備受境內網民關注的是敘利亞總統巴沙爾(Bashar al-Assad),他9月21日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專機抵達時,在機坪受到隆重迎接,官媒雖未多做解讀,但微博網民一片叫好,有博主稱巴沙爾是當今世界最堅強的“反美鬥士”,中國派專機接送、確保他的安全,可謂“信號強烈,意義重大。”
但在境外,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是歐美等大國幾乎一致缺席這場賽事。
對此,台北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分析,綜觀亞運出席領袖名單,習近平此次凸顯出的“主場外交”,恐意在突破美國和印太盟邦對北京的封鎖,並聚焦拉攏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東和東南亞的“朋友圈”。
比較例外的是韓國,現任總統尹錫悅就任以來立場明顯親美、日,而疏遠中國,但這次仍派總理韓德洙出席亞運。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9月23號下午會見韓德洙時還特別強調:中、韓是“搬不走的近鄰,也是分不開的合作夥伴。”
董思齊長年觀察韓中關係,他認為,這顯示韓國仍努力與北京維持友好關係,以促成韓日中高層峰會之召開。
董思齊告訴美國之音:“韓方還是希望,不要因為跟美國、日本的靠近而影響了對中關係,雖然韓、中之間的經濟不像過去那麼的熱絡,但是至少在安全議題上,(中國)被認為還是有所影響。”
核廢水排海爭議 日外務省發佈觀賽《安全指南》
至於在缺席國家中,澳大利亞跟新西蘭早於去年就宣佈拒派選手參賽,雖然兩國皆強調是因為對獲邀的各項目聯合會興趣缺缺,但《成都廣電》旗下的新媒體賬號曾發文痛批澳、新兩國是因為“噁心”中國而抵制亞運。
而一向被視為“中國小老弟”的朝鮮,暌違5年再度派遣運動員參與國際賽事,但這次罕見卻未派高官出席亞運,似乎不太給中國面子。對比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兩週前才剛高調出訪俄羅斯,董思齊認為,中俄朝三邊關係可能出現了微妙變化,雖然三方動向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日本也延續2022年“外交抵制”北京冬奧委會的立場,未派高階官員出席亞運,但其運動員代表團達史上最高的1137人,預計參加高達40項的賽事。不過,基於中國因日本核廢水排海所引發的反日聲浪,日本外務省於9月15日對前往亞運觀賽的日本公民發出《安全指南》,示警日人避開可能引發中國民眾仇日情緒的行為,其中包括“非必要時勿大聲說日語。”
巨資辦亞運 中國官媒列舉“歷史之最”
對於杭州亞運,中國除了拼“主場外交”氣勢,官媒也整理出此屆賽事的多項“歷史之最”,例如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覆蓋最廣。
據《中新網》報導,本屆亞奧委會的45個國家與地區全員報名,總參賽運動員達12417人,隨隊官員4975人,報名人數創紀錄,而40項賽事也涵蓋滑板、霹靂舞跟電競等新興體育項目。
對於杭州亞運的政治效應,位於中台灣台中的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峻豪分析,新冠疫情解封後,中國政府一方面希望藉由這場體育盛會,對外重塑近年來大幅滑落的大國形象、舒緩國際對立,另一方面也透過“辦大事”的喜慶氣氛,壓抑內部的異議聲浪,實現社會控制。
張峻豪告訴美國之音:“它(中國)希望透過國際性的賽事來作為一種強心針,接下來也許中國(選手)奪牌,或者是讓全世界看到不同的表現,造成民族主義的宣傳上面的一種很強烈的內部宣誓。”
不過,利用亞運來為中國國力打的這一劑“強心針”可不便宜。《澎湃新聞》6月中旬曾估算過,即便杭州市強調節儉辦賽,但光是56座競賽場館和31座訓練場館的總投資就花了近102億人民幣(14億美元)。另有組委會運行經費、開閉幕式和媒體服務等多項開銷,以2010年廣州亞運在這些方面花掉的67.17億人民幣來算,杭州亞運規模更大,再算上通貨膨脹,這筆帳只會多不會少。
最大的開支是基礎建設,據《澎湃》引述浙江省統計局的報告顯示,杭州2016-2020年間在軌道交通、國際機場等設施的投資額高達2,248億元人民幣,可望對杭州GDP有約4,141億人民幣的拉動效益,佔同期GDP的7.6%,但這樣的經濟紅利對一般民眾而言,能分到多少好處?杭州市民有感嗎?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中國辦賽事,著眼的是大外宣和對內的經濟效益,是否勞民傷財並不在官方的考慮之中。但他說,平民百姓的心情恐就比較複雜,有些人或許期待,三年“清零”防疫後,這場賽事能有“沖喜”的好效果,但對受到經濟蕭條衝擊的民眾,恐難有心情欣賞賽事。
劉銳紹告訴美國之音:“這樣的運動會不能改變現在大陸經濟的基調,就是復常(復甦)困難。所以,杭州亞運會對不能適應現在的經濟結構、生活水平的老百姓來講,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也引起不了他們的興趣。”
杭州亞運標榜“碳中和”分析:潛在商機可期
不過,位於台灣台中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譚偉恩說,本屆賽事號稱將是首屆“碳中和”的亞運,亦即透過使用綠電等方式,讓賽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跟減碳量相互抵銷,若有效執行,或能帶來潛在商機。
譚偉恩告訴美國之音:“如果它(杭州亞運)真的達到所謂碳中和,整個賽事過程當中,它所有展現這些綠電的設備就是一種國際招商的效果,商機可能遠超過門票或者是賽事轉播金的收入。”
對於杭州亞運,雖然中國官方積極營造辦喜事的氣氛,也熱情迎接各國運動員,希望達到各種政經效果,但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社會越來越緊縮的氛圍恐難透過熱鬧一場就能擺脫。
台中學者張峻豪分析,中國政府近期常出現兩手策略,如一方面表態歡迎外商投資,另一方面卻出台“反間諜法”等法令,讓外商心生寒蟬。學術界也有類似爭議,如台灣學者受邀前往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卻屢傳遭到扣押盤問。
張峻豪表示,各國運動員在未來兩週內恐也會在杭州當地親身感受到諸多管控,屆時會不會加劇外界對北京的不信任感,值得後續觀察。
位於台北的台灣智庫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認為,中國自2008年北京奧運奠定“大國崛起”的形象後,歷年舉辦大型賽事所帶來的國際影響力已緩慢下滑,近兩年更是快速削弱,因此,杭州亞運期間,若突發任何意外,恐讓各界放大檢視,對中國再生負面觀感。
吳瑟致告訴美國之音:“假設運動選手自己去觀光拍攝,而觸碰到中國這麼嚴謹的國家安全紅線,所引起的一些紛爭恐怕會被放大檢視,對中國的國家形象會是一個很嚴峻的挑戰。”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