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英國國際學校撤出中國?網民酸、中國父母搶破頭


中國江蘇省常州市牛津國際公學常州學校的教師在給學生們上課。(2013年1月10日)
中國江蘇省常州市牛津國際公學常州學校的教師在給學生們上課。(2013年1月10日)
英國國際學校撤出中國?網民酸、中國父母搶破頭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2:25 0:00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上週日(4月17日)報導,50所由英國教育機構在中國開設的國際學校因為面臨越來越緊縮的教學限制,可能有損其聲譽,因而考慮撤出中國,轉往越南、非洲或埃及等國經營。

消息一出引發中國網民的兩極反應。其中,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上的境內網民尤其酸言酸語,且對在華的國際學校諸多負評。但根據部分網民提供的視頻,也有不少中國父母搶破頭,要讓子女進入所費不貲的國際學校,而且入學考試競爭激烈。

對此傳聞,兩位教育界分析人士向美國之音表示,他們未聽聞任何國際學校打算要撤出中國,雖然,英中兩國關係的日益惡化確實影響到英國學校在華的經營。其中一位教育人士還從商業角度分析認為,國際學校“嚐到了在中國賺錢的好處,不會輕易撤出中國。”

一面倒謾罵

針對英國學校要撤出中國的報導,中國境內網民透過微博,幾乎一面倒地留言謾罵。數則貼文都要英國學校“滾的越遠越好!”,而署名“庚子橫眉” 的網民更批評英國學校是:“反中特務訓練基地”。另外,署名“長沙尋智”的網民則批評英國學校“無非就是來培養顏色革命的種子,一看不能得逞就只好早點撤了,免得浪費銀子。”

近三十則的負面意見中,只有署名“安東沒故事”網民的一則貼文提醒:“近現代最有成就的科學家和人文領域......都是從那裡(國際學校)讀出來的。評論裡謾罵的恐怕多數是上不起私立學校的人吧?”

不過,也有人在微博上傳視頻,顯示大批“焦慮”的家長帶著子女參加深圳國際交流學院(深國交)的入學考試,全場一副搶破頭的景象。這位名為“俞雷”的中國網民還文貼說:“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越來越多全國家長帶著孩子來報考深國交,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相反地,在西方主流的社媒推特(Twitter)上,推友則多數表達支持或同情英國學校可能撤出的消息。

推友多數支持或同情

一位推友說:“這是對私校很好的發展,不要再繼續幫共產黨推行政治宣傳”。另一位推友則說:“中國在地的學校都要遵循中國共產黨的洗腦教育,現在就連國際學校也不能倖免。”也有推友提醒英國國際學校:“人民幣還是校譽,只能擇一。”

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中國教育部於3月發布最新的教學評鑑指南後,要求校內有中國籍學生的雙語私校和國際學校等,在課程規劃上,都必須遵守中國國家課綱的規定。該報導引述兩名英國籍受訪人士表示,不少英國學校擔心其課程遭政治綁架,影響到其品牌聲譽或失去對學校的控管權限,因而考慮撤出中國。不過,報導並未明指是那幾所國際學校。

在中國前十大品牌的英國國際學校中,美國之音以電話和電子郵件徵詢了三所學校的英國籍校長,但皆未獲回應,其中與英國皇室關係密切的惠靈頓(中國)集團曾回函,但截至截稿前,並未針對美國之音的諮詢,作出回覆。

中國大致有兩類國際學校,一類是真正的國際學校,開辦給外國使節人員或外籍商務人士的子女,招收對像也僅限持有外國護照的學生,因此,也不受中國教育部監管。另一類則是民辦的國際學校或雙語學校,大多為民間人士開辦或經外國的教學機構和品牌授權開辦,除招收持外國護照的學生外,也開放招收中國籍學生,因此,已被納入中國教育部的規管範圍內,開設課程必須包括必修的國家課綱。

“荒傳聞

對報載民營英國國際學校考慮撤出中國的消息,一名位於北京的英國籍教育顧問朱利安.費雪(Julian Fisher)在以書面方式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這是很“荒謬”的傳聞。

費雪是位於北京的英國教育顧問機構問創(Venture Education)的創始人之一。他說,據他所知,頂尖的英國國際學校品牌在中國的招生和經營上都很成功,而且還在持續擴張中,尤其是不少地產公司為了向地方政府爭取更多用地,都非常積極與國際學校品牌合作,越來越多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也希望在子女教育上多一點選擇。

他說,因為新設學校增多,中國的教育規管也的確迎頭趕上、並趨向緊縮。另外,過去一年,因為新冠疫情,外籍教師的入境和簽證取得較為困難。再加上,學生間爭取入學的競爭加劇,這也增加了新設學校招收到優秀學生的難度,這都是國際學校在中國辦學的挑戰。

費雪說,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當然部分學校的前景確實不如之前樂觀,而英、中兩國關係緊張也會影響部份辦學人士的決策。但他說,撤校與否的決定一向取決於財務經營面的績效,而且,這些學校不管是去非洲、還是東歐設校,通常是為了擴展教育市場,“而非有意識地要與中國(市場)脫鉤。”

費雪說,要招收中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在進入中國前就已經知道要找中資股東合辦學校,並在課程上,納入中國教育部所規定的核心課綱。但他說,這並不影響學校提供國際中等教育證書(GCSE)所需的課程,或社交、情商等課程,甚至是中等教育高級程度(A-levels)、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或大學先修(AP)課程。當然,學校如何在這麼多元的課程中找到平衡點和適合的教學模式,也是在中國辦學的挑戰之一。

根據問創於1月發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有27個英國私校品牌在中國設立了總計55所學校,其中包括14所是在2020年開辦的,未來預計還有43所英國私校要開辦。另外,據教育媒體新學說的統計,目前中國獲認證的國際學校總數為907所,其中包括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13所,民辦國際學校535所,公立學校國際部(班)259所。2020年中國國際學校市場總規模為439億元人民幣(66億美元),年增速降至7%,低於過去七年間、高達12%的年復合增長率。

賺錢的好

另一名不願透露姓名、曾在多所國際學校任教的中國籍教師則認為,大多數的國際學校除非賠錢,否則不太可能撤出中國。他以書面方式向美國之音表示,從商業利益角度來看,“這些老牌名校嚐到了在中國賺錢的好處,不會輕易撤出中國的。”至於國際學校向越南等國擴展,他說,可能性很高,因為,當地對國際學校的需求也在增長中。

雖然英國國際學校要撤出中國的消息仍屬於傳聞,但中國越來越收緊“教育主權”,要求招收中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或雙語學校必須遵守國家課綱的規定,開設包括政治思想在內的必修課程,卻是不爭的事實。

對此,選擇國際學校教育體系的非中國籍家長和學生都說,他們只能尊重並接受。但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在政治思想上比較保守、又教條的課綱,對學生的實質影響不大。

去年因疫情返台就讀大學的台商子弟Ricky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他在中國長大,從幼稚園到高中,都就讀於上海地區的台商學校。他說,如同只收外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在中國的三所台商學校也只收台灣籍學生,不會收中國籍學生。因此,他們在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從台灣直接海空運過去。

僵化的政治思

只不過,Ricky說,教材經中國審查後,學校會將其中涉及政治敏感處,如學運、六四、政黨輪替等議題,以黏性很強的白色貼紙遮蓋住。但他說,這樣的做法在資訊流通的時代根本無效,因為只要有VPN(虛擬私人網路)可以翻牆,大多數的學生都還是能在網路上找到很多相關的資訊。另外,他說,好奇的同學如果在課堂上提出政治禁忌議題,台籍老師也都會不避諱地提供解說,尤其是涉及考試範圍處。

Ricky說,他尊重中國的體制,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其教育主權,而且他作客中國,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的教育體制。但他說,如果有選擇,以後不會讓自己的子女接受這種限制較多的教育。他說,自己有不少中國籍的朋友,對於類似的政治禁忌議題,如果真有心,翻牆上網查,都可以查到很多不同於課本的事實或觀點,學校很難真正禁得了。

另一位兒女分讀美國學校和上海宋慶齡學校國際部的家長則說,注重批判性思考和“自主性很高”的美國學校非常排斥這類的政治思想課程,因此,學校不可能納入中國的國家課綱,因為,美國家長也會極力反彈。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長說,就讀美國學校的中國籍華人子女並不多,大多是持有外國護照的海歸派子女。他說,就他的觀察,這些孩子和政經地位高的家長在國家認同上是屬於“雙軸制”。也就是,對中國的強盛有所期待,但也擁抱西方的自由民主思維,希望中國在此方面向西方靠攏,或者東西方互相融合。

這位家長說,他有一些的商界朋友因為對中國的未來有信心,因此,會讓子女直接進中國當地的學校就讀。但他們在家庭教育的氛圍上,會為子女營造比較自由的空間,希望平衡中國學校比較僵固的製式思維。

這位家長說,每年花上20-30萬人民幣(4.5萬美元) 學費、送子女去讀民營國際學校的家長中,大多數都希望為兒女選擇的是可以和國際接軌的教育環境。因此,有一部分家長非常排斥中國課綱之納入,但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中國課綱的比重不大,因此,對子女政治思維的養成並不比家庭或家長個人在身教和言教上的無形灌輸來得大。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