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70年歷史,有“香港最後鎅木廠”之稱的志記鎅木廠,位於新界東北發展區馬草壟,多年來爭取不遷不拆,當局最新回覆搬遷期限為下星期二(9月13日)。木廠負責人在限期前舉辦多次木工班,教授參加者製作小木櫈、木架等家具,讓存放在木廠的上千噸木材延續第二生命,不致於淪為堆填區廢料。負責人表示,木工班反應熱烈,反映市民對當局急於清拆木廠的“無聲抗議”,呼籲當局給予兩年寬限期,讓他們處理現存的木材,開辦更多木工班,讓年青人傳承傳統木材工藝。
1947年在香港島北角創立的志記鎅木廠,至今已有75年歷史,經過4次搬廠,1982年遷入現址上水古洞馬草壟至今已40年,由第二代傳人王鴻權與弟弟王鴻強及妹妹王美嬌經營。
香港最後鎅木廠遷拆死線延至9月13日
由於木廠位於連接深圳的新界東北發展區馬草壟,地政總署2019年向志記發信要求收地,訂下今年6月30日為收地死線,引起各界高度關注這間“香港最後鎅木廠”的命運,會否在拆遷的推土機下走入歷史。
針對地政署不斷要求木廠盡快遷出,志記負責人王鴻權三兄妹7月6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當局給予兩年寬限期,讓他們處理現存約1千噸木材,將大量珍貴的樟木等木材製作成家具或者藝術品,不致於被打成木碎淪為堆填區的廢料。
可能由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記者會結束後10日,志記鎅木廠社交媒體專頁7月16日帖文表示,收到地政總署回覆,清場日子延至下星期二(9月13日),木廠可以利用這兩個月再次舉辦木工班,教授參加者製作小木櫈、木架、木枱等家具,讓存放在木廠的上千噸木材延續第二生命。
木工班反應熱烈對急於清拆“無聲抗議”
由7月底至上星期六(9月3日),志記舉辦了3次木工班,每班30個名額網上公開報名極短時間就滿額,反應相當熱烈,木廠星期日(9月4日)在社交媒體專頁公佈,新一班木工班下星期一(9月12日),搬遷期限前一日舉行。
74歲的志記負責人王鴻權上星期六接受美國訪問表示,這3次木工班反應熱烈,每次除了30個學員,也有學員帶同親戚或朋友到場協助,估計過去一個多月收了100多名新“徒弟”(學員),他認為亦是反映市民對當局急於清拆木廠的“無聲抗議”。
王鴻權說:“這些就是屬於‘無聲地抗議’,告訴政府我們很需要這樣的(傳統木工)行業,這些行業可能就是對我們日後生活的一種幫助,以及生活都可能需要這些行業,可不可以保留、留下來給你們(市民)享用而已。”
呼籲當局給予兩年寬限處理千噸木材
王鴻權坦言“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地政總署最新給予的搬遷“死線”是下星期二。這個日子他們會記在心中,但仍然希望向當局爭取給予兩年寬限期,配合附近新界東北第二期發展再收地,讓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處理現存的木材,開辦更多木工班,讓年青人傳承傳統木材工藝,他又希望當局不要用過於強硬的態度對待他們的訴求
王鴻權說:“我們跟地政署那些官員溝通,他們都無法溝通的,他們都是照Order、命令做事,‘上頭(級)’說9月13日(搬遷)已經確定了日子,他(們)只有執行這個日子做(事)而已,我們已經再三要求可不可以延遲多一點時間,好像或者延遲兩年,配合第二期發展開始才拆(遷)吧,令到我們有充裕的時間清理這些有用的木材,不要說一定有硬性規定、一定要那段時間撤離,你不撤理就將你所有木材有用、沒用都全部(送)去堆填區,或者去Y PARK(園林廢物回收中心)處理之後去堆填區,這樣的態度就可能比較‘強橫’的方法,對(待)我們市民。”
部份木材不宜送到堆填區
王鴻權表示,不是所有木材都適合運到堆填區處理,例如一些塗過防腐藥物處理的電燈柱,不容易在堆填區的泥土內分解,亦不適合打碎作為化學肥料。
王鴻權說:“即是好像核子廢料那樣,去堆填區都不成是不是﹖這些所謂電線桿它用了一個很完善的防腐藥物處理,肯定就對細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細菌強力的抑制作用即是防腐了,防腐變成不適合它本身的堆填區原意,就是叫做分解的,所以就是不適合去堆填區的,更加不適合將它打爛做化肥,因為它本身的藥物對植物是、植物都要細菌有時幫助,抑制了細菌即是有毒素了,植物都不會有生存的空間。”
冀活化博物館傳承港人文化及身份認同
王鴻權表示,這些棄置電燈柱木材不適合運到堆填區,但是可以讓木工班的學員製成木櫈或木架等家具,而且這些木材經過防腐處理,不容易被細菌或白蟻腐蝕,不需要特別保養,木家具都可使用數十年。
王鴻權表示,75年歷史的鎅木廠保留了香港現存唯一可以處理大型原木的“皮帶鋸”,以及一次過可以鎅20塊木板的“巨人鋸”(Giant Saw)等鎅木機器,這些大型鎅木機器已經有60多年機齡,由香港機器廠造,融合了當時歐美先進科技,他認為相當有歷史價值。
王鴻權又表示,木廠70多年來亦見證了香港的城市發展史,由木屋區到唐樓的建設,木廠融合中西文化的鎅木技藝都有參與其中,他希望當局將木廠活化成博物館,讓年青人認識香港人累積的城市發展史,也代表了東方之珠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王鴻權說:“這些是我們香港人百多年聚積的精神以及結晶來的,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夠認同自己的身份的,這百多年的身份就是我們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我們要有這個身份認同,這樣才可以站在世界上有人認識的,要不然你是誰啊﹖你從哪裡來啊﹖我都不(認)識這個地方﹖那麼你就已經沒有了身份,但是現在我們有的,我們東方之珠香港人的身份,已經是叫做認同了一百年都有了,這樣可不可以繼續認同啊﹖這個東方之珠的居民的身份是中國人啊,不是歐洲人、不是美洲人,是我們中國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榮幸來的,這樣何必再繼續糾纏多少的意氣呢﹖根本是可能我們也都糾纏多少的意氣用事。”
木工班參加者學到意想不到做人道理
參加上星期六木工班的香港市民Albert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知道木廠面臨清拆,家中剛好需要一張新的茶机,參加木工班希望親手造一張茶机帶回家。Albert表示,事前沒想過除了木工的知識,王鴻權還會將樹木及木工的知識,引伸到做人的道理,以及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繫,令他感覺到王鴻權是一位相當用心的木工師傅。
Albert說:“原來他除了是一個木廠的老闆之外,原來他都是用木來教我們做人,正如剛剛上閣樓那裡,他說‘你要垂下頭’啊,即是說暗示我們做人要謙卑,即是這個真的很意外地聽到這一個道理,我相當之認同的。”
對於木廠可能清拆在即,Albert表示,希望香港市民多些懷念這些上一代的行業,他又覺得在這間超過70年歷史的鎅木廠內,親手造一張茶机別具意義,可以延續樹木的第二生命。
Albert說:“正如王師傅說,他將這些木可能將來要棄置去堆填區的了,但是將它(們)去製成一些製成品,例如木枱(桌)、木櫈或者書架,這樣就令到這些木是有它的第二生命,亦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親手參與製作木茶机心情興奮
Albert的茶机枱面是南方松木板,四隻枱腳是紅花梨木,都是相當珍貴的木材,而且散發陣陣木的香氣,他認為比現成的家具多了一份大自然的氣息,以及親手製作的心思及努力,這些都不是金錢可以衡量。
Albert又表示,製作木枱的過程比他想像中複雜,需要木工師傅協助,令他領略到手作家具得來不易,經過4個多小時,完成了自己參與製作的茶机,Albert感到相當興奮。
Albert說:“很興奮啊,因為有一張茶机,其實我是佔很少的工序,即是我落力真的慚愧啊,但是都叫做參與過,譬如磨滑那個枱面,或者是鑿一點洞啊,這樣很興奮啊,所以這張茶机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值得紀念,今日的參觀以及一個收藏品。”
記者問:“覺得(親手造一張茶机)會不會比你想像中困難﹖”
Albert說:“是啊,非常困難啊﹗現在才體驗到原來木工這一行是不容易的,真的又付出心思,真是除了勞力之外,原來還要心思的,所以都要有很多學問在裡面,印證到就算一些不需要讀書去達成一些事情,其實都要一個很有經驗的人手和學問蘊藏在裡面。”
女學員製作木櫈感動又獲益良多
另一位參加上星期六木工班的香港市民Veronica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得知志記鎅木廠可能面臨清拆,希望參加木工班感受一下親手製作木家具,她第一次親手製作一張木櫈,覺得很感動。
Veronica說:“是啊,覺得很幸苦以及覺得很感動的,因為第一次自己親手由一堆木,跟著之後變成真的一張櫈的話,我覺得真的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
Veronica表示,這次木工班的經驗令她獲益良多,日後對於家中的木家具都會更愛惜。
Veronica說:“真的拿上手才發現原來一塊原木是非常重的,跟著原來才發現不同木然後有不同的產地,跟著它有不同的質地,跟著它有些做了防蟲那些,其實今次的經驗都獲益良多。”
記者問:“今次的經驗會對於你日後見到一些木製的家俬,會不會有特別的感受呢﹖”
Veronica說:“哈哈,我應該會比以前更加愛惜我家裡那些木家具,因為以前都覺得應該很(容)易就會造到的,用機(器)造,但是沒想過原來人手造真的很幸苦。”
盼年青人傳承傳統木材工藝
Veronica表示,由於今次志記鎅木廠面臨清拆,社會上才有更多人認識原來香港還有一間”最後的鎅木廠,對於保育樹木的工作也有更多的討論,她認同可以將鎅木廠活化成博物館,讓年青人傳承傳統木材工藝。
Veronica說:“我覺得有這個(傳承)的價值,以及那些(木材)工藝其實可能現在沒甚麼新一代的人入職,所以我覺得最好其實可以保存下去,可以讓一些市民接觸到這個(木工)文化,去了解是甚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