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數據局力促AI發展 中國極權體制是阻力


中國上海舉行世界人工智能大會。(2023年7月6日)
中國上海舉行世界人工智能大會。(2023年7月6日)
中國數據局力促AI發展 中國極權體制是阻力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9:41 0:00

中國新成立的國家數據局希望加強數據產業。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有大量數據的優勢,若據以推動人工智慧(AI)等科技的發展,將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和生產力,並維持其在AI領域的全球競爭力。不過,他們也說,人才和高階晶片是中國發展AI的短板,中國的極權體制也會限制AI與國際接軌。

中國首位國家資料局局長劉烈宏11月25日在上海出席2023全球數商大會時表示,這個新成立的資料監管機構未來將「發揮資料要素乘數作用,…在智慧製造、貿易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務、醫療健康等若干重點領域,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應用」等,以實現推動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

中國新聞網11月27日報道,過去10年來,中國的數商企業已由11萬家成長至超過百萬家,未來中國將“乘”數據東風,協助各行各業挖掘數據價值,讓數據“動起來、用起來、聚起來”,以擴大各產業的生態圈。數據局10月25日掛牌時所揭櫫的人工智慧(AI)和數位經濟願景,未來可能是中國經濟再注入活水的關鍵。

中國發展AI的短板:人才、先進晶片

雖然中國有海量數據和應用場景的優勢,但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11月29日聯合發布的《北京市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創新應用白皮書(2023年)》引述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的話稱,中國缺乏頂尖的AI人才,在基礎理論、原創模型等顛復型、階躍型技術方面也不具領導力;產業基礎層的實力較弱,高品質數據累積不足,在高階晶片、關鍵基礎軟體等短板更被美國卡脖子。

對此,在美國洛杉磯的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執行長陳闖創表示,相較於美國可以吸引到北歐、印度等國的高科技人才移民,中國並無這種優勢。

陳闖創告訴美國之音:「高科技的人(才)很願意在美國待下去,因為他看的並不是經濟實力而已,而是說整個美國這種經濟上所有的優勢。所以,中共提供不了的優勢,那美國有。不只是美國,自由世界都有。」

他說,AI技術有助於創新,但中國卻濫用AI,開發人臉辨識等天眼監控系統來鞏固極權統治。另外,中國全力提振AI產業,將造成部分產業沒落,這些受損企業屆時恐無法向政府求償,成為中國發展AI下的代價。他認為,中國的產業發展模式只會加劇“馬太效應”,也就是資源過度集中某方面,導致強者愈強、弱者越弱,或者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失衡。

他也說,中國是一黨獨大極權體制,對數據管控會非常嚴格,面對數位經濟新時代,中共單獨成立數據局,強化監管的意味濃厚。

中國AI發展引發失業、隱私危機?

此外,人工智慧發展也可能引發失業和侵犯隱私等爭議。

新加坡大學的黃光立說,雖然人工智慧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涉及常規和重複性勞務的行業將嚴重受創,並衍生失業潮,屆時勞力的重新配置和勞工培訓都是新挑戰。另在使用和收集大量資料上,中國也必須建立相關管理機制,以確保個人隱私。

更嚴重的問題是,美國10月中旬升級對華晶片禁令,嚴禁美企向中國出口先進AI晶片,而且禁止美國公民或持綠卡者協助中企廠研發或生產晶片,黃光立認為,這將衝擊到中國的AI發展。

不過,他說,中國或可使用中低端晶片來處理部分數據,或透過與俄羅斯等其他國家的技術交流,來暫時突圍;但中國要追上台、美的晶片技術水準,仍有很長一段路。以台灣的台積電為例,雖囊括全球90%以上的先進製程晶片,但其引用的技術大多掌握在美國手上。

台灣AI專家楊瑞臨說,中國利用美國禁令生效的時間差,已大量採購美企英偉達(Nvidia)的AI晶片,他研判,可能還有兩年的庫存可用。但他認為,在專制體制和言論審查的先天環境下,中國發展出來的AI內容會和西方自由世界差異很大。

大型語言模型差異,中西AI內容大相徑庭

楊瑞臨分析,生成式AI產製的內容取決於“你餵給它什麼內容”並訓練模型後,讓AI自動成生。以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為例,透過網路搜尋全世界的開放內容就可自動譜出新內容。但以中國的大型語言模式而言,在輸入過程就可能已經過審查篩選,因此訓練出來的模型已受限於中共的專制論述跟計畫經濟發展藍圖。

楊瑞臨告訴美國之音:「中國(AI模型)所自動譜出來的答案或建議,就會在它(中共)的眼皮底下,它可以調整甚至介入,使這個語言模型跟自由世界所用到的大型語言模型會大相逕庭。」

數據局肩負提振數位經濟任務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成立數據局,政策提振AI發展和數位經濟,有助於拉抬各產業的效率、生產力和創新,進而刺激經濟成長。不過,發展力道恐受限於人才和高階晶片等短板。

新加坡國立大學院長講座終身教授、科技與創新管理碩士學術主任黃光立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數據局肩負提振中國數位經濟的重責大任。

黃光立說:「它(數據局)統籌所有資源整合的訊息,推動數位經濟、數位社會規劃、建設等等方案。它也可以收集許多資料、分析一些新的數據,然後跨部門的統籌,把各項指標資訊化,同時也促進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等等的。我覺得,在各個方面,衣食住行都會有許多影響。」首先在技術創新方面,黃光立表示,各行各業若應用人工智慧技術,

將可提高效率、生產力和創新力。例如製造業、醫療保健、金融科技、教育和交通等產業都可透過人工智慧應用,變得更智慧化,提高中企和中國產品的全球競爭力,並在各產業領域保持創新和主導性。

他說,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也是中國規劃和推進智慧城市的關鍵,若有效應用,可以更好地進行城市管理、資源分配和基礎設施建設,並透過優化交通、能源消耗和公共安全等服務,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隨著中國持續政策提振人工智慧的研發,看得出中國力圖成為人工智慧領域全球領導者的野心,因為保持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優勢將在全球佔據戰略優勢。

打造經濟乘數效應,人工智慧扮角

在台灣北部北台灣新竹的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總監楊瑞臨也說,以中國快速發展的遊戲產業為例,若導入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創造出新的遊戲與玩法,擴大玩家的參與與黏著度。

不過,楊瑞臨說,數位經濟無法一蹴可幾,即便政策、應用和執行都到位,最快也要到2025年才能達到提振經濟效果。

根據中國國家網路訊息辦公室的《數位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2022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已達1.57兆元人民幣,年增18%;數據量達8.1ZB,較去年同期成長22.7%,佔全球數據總產量10.5%。

另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2023年《全球人工智慧支出指南》預測,中國AI投資規模可望2027年達381億美元,全球佔比約9%。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