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週來,受國內股民持續追捧以及公司財報更新的推動,印度的基準股票指數屢創歷史新高,凸顯了印度經濟強勁發展的勢頭。 但是同時,外國直接投資卻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大幅增加。
其實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已經連續第二年放緩,儘管新德里看好全球供應鏈轉移,一直在爭取外國投資。
觀察家指出,有趣的是,在爭取外投方面,印度現在與中國的競爭正在減少,而與美國之間的競爭卻變得更加激烈。 印度去年的外國直接投資額是280億美元,跟前年相比減少了27%。 可是本財政年度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不到去年的一半。
「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印度放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都在普遍放緩,」印度宏觀經濟諮詢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經濟學家裡泰什·庫馬爾·辛格(Ritesh Kumar Singh)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
辛格說:「印度當局在市場監管方面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再加上國內市場規模相對較小,這些都使得外國投資者對印度裹足不前。出口可能會帶來幫助,但相對強勁的盧比卻降低了印度作為採購中心的吸引力。
不僅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大幅下降,而且根據印度柯塔克機構證券公司最新報告的數據,印度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所佔的份額僅略高於2%,並且已經下跌到了2019年之前的水平。 該公司報告的標題也意味深長:《印度尚未成為中國+1》。
「過去,中國在世界新興市場上一直獨佔鰲頭,可是現在,隨著供應鏈的轉移,印度面臨來自美國和可能與美國關係更密切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柯塔克機構證券公司董事總經理 兼聯席主管桑吉夫·普拉薩德(Sanjeev Pras)告訴美國之音。
普拉薩德指出,“美國市場如此龐大,而美國正在努力把製造業吸引回來,那麼國際大公司還來印度幹什麼?這就是挑戰所在。”
普拉薩德也是柯塔克機構證券公司最新報告的主筆。 根據這份研究報告,印度的傳統競爭對手中國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的份額在過去五年下降了9個百分點,而美國的份額則增加了14個百分點。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經濟分析師表示,近年來外國對印度投資水準較低的原因有很多。 她將主要原因歸咎於印度繁瑣的行政審批手續、合約執行方面的糟糕記錄以及製造業部門相對較低的勞動生產力。
她也表示,印度應該利用自由貿易協定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印度在2021-2022年期間分別與毛里求斯、阿聯酋和澳大利亞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與英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也處於談判後期。 但是,儘管達成了這些貿易協議,印度並沒有看到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
貿易專家表示,當相關經濟體有明顯不同的資源和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時,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可能會發揮作用。 相反,當合作國擁有相似的資源並且競爭同一外國直接投資時,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可能會出現衝突。 印度的經濟發展和資源與其自貿夥伴,尤其是在2021年至2024年間簽署協議的那些夥伴的經濟發展和資源相差無幾,明顯缺乏互補性。
專家表示,印度需要在進口來源上實現多元化,並增加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
安永公司駐新德里的貿易經濟學家拉胡爾·納特·喬杜里(Rahul Nath Choudhury)表示,印度在吸引長期外國資本方面尚未充分發揮其潛力。 改善營商環境、加快與主要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簽訂投資保護條約以及允許盧比逐漸穩定地貶值以刺激出口,可以幫助印度。 」
印度希望成為製造業中心,並採取了各種措施來增加產量。 然而,印度很快就意識到,僅靠國內企業很難實現產量成長的目標,因此邀請外國公司來印度投資建廠勢在必行。 印度可以利用其與自由貿易協定夥伴的密切經濟關係並影響它們進行投資——有可能對來自自由貿易協定夥伴國家的投資者提供特殊的激勵措施。
喬杜里進一步指出,「印度擁有3.5萬億美元GDP, 而且在快速增長,還有14億人口可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同時又有有利的地緣政治動態,這一切都使印度對那些尋求減少對 中國依賴的國家和公司具有吸引力。
可是印度嚴重依賴中國進口,從日常用品(如蠟燭)到電信和電子產品都是如此。 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居高不下,而且還在持續擴大中。 2022-2023財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1,910億美元增加到2,630億美元。 專家認為,印度迫切需要進口來源多元化,尤其是關鍵商品的來源。 自由貿易協定夥伴國家可以透過提供穩定的商品供給管道,幫助印度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依賴。
儘管印度做出了努力,但其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程度仍然有限,在全球商品出口中所佔的份額不到2%。 印度的參與主要集中在汽車、製藥和手機等少數產業。
專家認為,隨著「中國+1」策略的興起,許多投資者正在尋找替代的製造基地。 印度可以利用這一契機,透過增強產能和擴展供應鏈,從而在全球貿易中成為一個可靠的中國替代者,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
然而問題是,儘管印度努力打造有利於經商的稅收制度,但企業仍面臨與稅務責任相關的不確定性。 例如,頻繁發出的稅務通知往往經不起司法審查的考驗,就凸顯了這一點。
同樣,從政府部門獲得稅收優惠或退稅也十分繁瑣。 儘管實現了數位化,但繁雜的行政審批程序仍會拖慢辦事效率,並以防止詐欺和濫用為由使流程變得複雜。 這導致了官方宣稱的「經商便利度」和實際體驗之間的差距。 由於司法效率低下,合約執行也特別繁瑣和昂貴。 此外,模糊的規章制度會導致不同的解釋,從而增加了外國公司的經營成本。
觀察家指出,印度海關和外貿部門對出口商的困境漠不關心。 任意妄為的進出口法規往往會擾亂供應鏈,並對外國投資者形成威懾,尤其是在缺乏雙邊投資保護條約的情況下,這些條約可以保障外國投資者免受政策不利變動的影響。 同樣,不斷增加的進口壁壘雖然有利於保護國內市場,但是卻會跟貿易夥伴國造成矛盾和摩擦。 此外,印度央行執著於捍衛盧比匯率也帶來了進一步的麻煩,因為這會使印度商品在海外市場失去競爭力。
貿易分析家認為,印度潛在的自由貿易夥伴(例如歐盟和英國)都是重要的外國投資來源。 阿聯酋和澳洲也都被認為是全球有影響力的投資者。 印度應該利用其自由貿易協定來吸引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
近期,印度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的四個國家簽署了一項罕見的自由貿易協定。 經過16年艱難的談判,根據該協議印度將取消對來自瑞士、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的大部分工業產品的進口關稅。 作為回報,這些國家承諾將在未來15年向印度投資1,000億美元。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