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將於10月28日開啟其任上的第三次訪日之旅。印度媒體認為,莫迪此次訪日的主要目的,是強化日印兩國在海洋戰略及地區安全領域的合作,以抗衡中國近年來在印太地區的強勢姿態。
加深兩國海軍合作
自從2014年莫迪上任以來,印度與日本的關係迅速升溫。除了印度的次大陸鄰國之外,莫迪出訪的第一個國家就是日本。此次訪問是兩國領導人建立的、定期的年度雙邊峰會,今年已經是第五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日本以外,印度只與俄羅斯建立了類似的年度領導人峰會。
日印兩國將雙邊關係定義為“特殊戰略和全球夥伴關係”。《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認為,兩國在這種關係的框架下有著密切的外交和商業合作,而地區安全將是莫迪與安倍此次會面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在中國加強了其在印太地區國際貿易主航線上進行海上巡邏的背景下,日印兩國海軍將會建立一種更緊密的戰略聯盟。
日本駐印度大使健平松(Kenji Hiramatsu)在10月22日接受印度媒體採訪時表示,日本希望與印度達成一項軍事物流協議,允許雙方進入並使用彼此的海軍基地,進行燃料補充和艦船設施維護。此前,印度已經與美國簽署了一份類似的《後勤保障協議》,有觀察家認為,這類協議的簽署,標誌著雙方的軍事合作達到了一個准聯盟的層次。
日印加深合作的背景
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院的研究員博拉(Rupakjyoti Borah)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上撰文指出,至少有如下幾個因素讓印度和日本對於加強合作關係感覺到了緊迫感:
首先,雙方都意識到印太地區重要性的提升。其次,中國的崛起令周邊一些國家感到不安,印度和日本尤其如此,兩國都與中國存在著邊界或海域糾紛。再者,美國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令日印兩國都感到困惑,日本擔心美國過分強調美國利益,可能會在朝鮮半島問題以及貿易問題上不顧日本的利益;而印度採購伊朗石油和與俄羅斯武器的交易,也讓印美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
博拉認為,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印度和日本都希望建立更廣泛的夥伴關係,而安倍的“印太戰略”概念與莫迪的“東向行動”戰略恰好形成了某種契合。
可能存在的掣肘
儘管日印雙方非常清楚建立深層關係的重要性和緊迫感,但是,日印關係中也存在有一些潛在的掣肘之處。
印度與日本之間的雙邊貿易差強人意,2017年,兩國貿易額只有136億美元,比2016年的145億美元還下降了6.2%,尚不足日本與越南貿易額的一半。儘管日本對印度承諾了大量援助和投資,但這些資金所涉及的專案在印度的推進速度卻令日本頗為頭疼。讓兩國人民矚目的印度首條高鐵項目在啟動一年之後,鐵路所需的1400公頃土地只征得了0.9公頃,導致該線路2023年完工的目標幾乎可以肯定無法完成。不久前,日方宣佈,已經停止發放第二階段的貸款,高鐵項目不得不推遲動工。
此外,莫迪對美日澳印“四方聯盟”(Quad)的謹慎態度也與安倍“熱情擁抱”的姿態大相徑庭。印度不想加入正面抗衡中國的陣營,莫迪對“印太戰略”的解讀遠不能令安倍滿意。
儘管如此,博拉認為,日印兩國深化合作的前景還是充滿希望的。“安倍剛剛勝選連任自民黨黨魁,有望成為戰後日本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而安倍一直是拉近日印關係的重要吹鼓手,這對印度來說是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