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活動人士和專家越來越關注印度、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軍事活動,對喜馬拉雅山脈高處印度管控地區拉達克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和原始生態系統的影響。
自2020年致命的邊境對抗事件以來,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導致軍事部署激增,雙方都加固了自己的陣地以確保領土安全。
為軍事目的而湧入的部隊、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破壞了脆弱的喜馬拉雅生態系統。專家們說,軍事基地、道路、直升機停機坪和相關項目的無節制擴張導致了森林砍伐、棲息地破碎化以及空氣和噪音污染的增加。
他們指出,高山草甸、濕地和高海拔森林等敏感棲息地正在迅速退化,這些棲息地是幾種瀕危物種的家園,包括生性閃避的雪豹、藏羚羊和黑頸鶴。
“像黑頸鶴這樣的珍稀鳥類,由於中國和印度雙方的大量軍事存在,它們的棲息地面臨干擾,”環保人士、曾獲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拉蒙·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的索南·旺秋(Sonam Wangchuk)說。
他和其他專家解釋說,軍事活動破壞了這些脆弱物種的自然繁殖模式、攝食習慣和遷徙路線,並威脅到了它們的生存。
軍事活動造成的損害正在加劇全球氣溫上升造成的環境退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化石燃料燃燒時釋放二氧化碳,而將太陽的熱量圈聚於地球大氣層中。
由於氣候危機,喜馬拉雅山等山區正在迅速變化,衝突與環境觀察(Conflict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的政策主任道格·威爾(Doug Weir)說。這是一家總部位於英國的慈善機構,致力於制定減少衝突和軍事活動造成的環境危害的政策。
威爾對美國之音(VOA)說,軍事活動估計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5.5%。
“增加軍費開支和活動加速了氣候危機,以及已經顯而易見的區域變化,”他說。“雖然印度已經開始承認需要減少其軍事排放,但其努力還處於起步階段。中國對軍事減排的看法仍不清楚。”
旺秋在接受採訪時稱,拉達克的軍事集結是導致氣候變暖的重大因素。
他說:“考慮到為軍事行動運輸和燃燒的大量燃料,僅印度方面每年就排放約30萬噸二氧化碳。同樣,中國一側的排放量略高,而巴基斯坦方面的排放量略低,導致這個三角交界處每年排放近100萬噸二氧化碳。”
“污染不分國界,”旺秋補充說,他敦促各國政府優先考慮士兵和平民的福祉,而無論其國籍如何。他將國家之間的爭端比作“爭吵的鄰居隔著柵欄打架,而即將到來的雪崩威脅著雙方。”
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野生動物。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溫度趨勢持續下去,喜馬拉雅冰川可能會完全消失,“對區域供水、水文過程、生態系統服務和跨界水資源共享產生重大影響”。
拉達克特別容易受到威脅,旺秋說。“它的冰川不僅在維繫當地人口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維繫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的社區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許多村莊正徘徊在成為氣候難民的邊緣。
在去年的媒體報導中,庫米克村有居民因缺水而放棄家園並搬遷到拉達克的其他地區。
從更積極的方面來看,旺秋表示,正在努力與印度軍隊合作,引入被動式太陽能加熱棲身所,這已被證明可以有效減少排放。
他說,“這些創新的零排放建築已經在兩個嚴酷的冬天成功完成了測試,在不依賴傳統燃料來源的情況下確保士兵的溫暖。”他還呼籲中國和巴基斯坦採取類似的環保做法。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