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10月30日報導,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間,一些地區大國向太平洋島國投入創紀錄的金援,中國和西方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爭奪戰升溫。隨著習近平正式開啟第三個五年的任期,美中在太平洋地區的角力備受國際關注。專家認為,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拓展海權必須在第三島鏈設有據點,美中角力必然升級,然而南太平洋島國也可能在其中獲利。
第三島鏈的據點
法新社10月30日報導,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間,一些地區大國向太平洋島國投入創紀錄的金援,以幫助它們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與此同時,中國和西方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爭奪戰升溫。
中共二十大10月底閉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正式開啟第三個五年的任期。太平洋地區一直是美國和中國之間權力鬥爭加劇的一個重要戰場。在習近平已經鞏固他對於國家領導權的控制之後,美中在太平洋地區的角力是否將因此升級,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法學院學術主任理查德·赫爾(Richard Herr)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依照中共二十大發表的報告與新的領導成員安排來看,美中在太平洋的爭鬥沒有趨緩的可能。
赫爾說:“太平洋地區目前最需要的是緩解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此競逐所造成的壓力。太平洋島國不想夾在強國爭鬥之間,但是如果局勢按照目前的方向發展下去,他們(島國)確實會被夾在中間。我不確定爭鬥是否會上升,但至少不會變得緩和。唯一可能趨緩的機會是如果習近平決定將美中關係重置,但他似乎沒有這個打算。”
台灣海洋委員會委員,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教授認為,太平洋島國是中國逐漸發展成為海權國家的重要據點,因此不管是誰當政,只要中國試圖發展海權,就必然在太平洋地區拓展勢力。中國一進入太平洋就要尋找據點,而據點必然在第三島鏈上。
林廷輝對美國之音說:“它(中國)如果要能夠讓美國在第一島鏈的影響力降低的話,就必須要進入到第三島鏈,從美國的後院下手。如果美國必須顧及背後還有解放軍的據點時,因為害怕腹背受敵,美國在第一島鏈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第三島鏈目前最重要的據點就是基里巴斯,如果未來中國駐軍於基里巴斯,那麼美國的夏威夷以及馬紹爾群島,也就是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之間的相關軍事部分,就必須顧忌到背後還有解放軍的部署。”
林廷輝估計,未來幾年之內,美中在太平洋地區的角力都將明顯上升。
台灣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主任楊鈞池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從習近平新的人事部署看來,中國未來將持續戰狼外交路線,美中之間的衝突就會因此持續上升,“軍事據點”這個雙方在太平洋地區的角力的重要議題將浮上檯面。
他說:“正如它(中國)今年曾經跟所羅門群島簽訂了一個安全協議,中國一直希望在這個區域裡面能有一個軍事基地。這個軍事基地至少有三個好處,第一個,這個可能幫未來的中國海軍的軍艦或是潛水艇提供補給;第二個,可以利用這個軍事基地監視美國在南太平洋區域潛水艇或者是軍艦的活動;第三個,可以去監控在南太平洋海底的纜線與網絡線。”
楊鈞池指出,南太平洋地區是全球通訊鋪設纜線的重要地點,中國為了掌握這些據點,近年來在該區域的政策上投注了許多資源,美國也相對加碼增加對該地區的支持,與中國競爭。
太平洋島國從美中競逐中獲利
9月28日至29日在華盛頓主辦的太平洋島國領導人首次峰會上,美國和太平洋島國領導人達成了十一點《美國-太平洋夥伴關係宣言》(Declaration on US-Pacific Partnership)。峰會前多家媒體報導,今年4月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框架協議的所羅門群島已向其他太平島國發出外交照會,表明該國不會簽署上述宣言。
華盛頓在峰會時承諾在未來10年內向太平洋島國額外提供8.1億美元的援助,其中1.3億美元援助會用來減輕氣候變化對這些島國造成的影響。最後包括所羅門群島在內,所有峰會出席國都簽署了《美國-太平洋夥伴關係宣言》。
另一方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0月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高度重視太平洋島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特殊處境和關切,一直積極幫助島國減輕氣候災害影響,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現居澳大利亞的前中國外交官楊涵10月27日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太平洋之聲》(Pacific Beat)節目中表示,太平洋地區其實將從中國和美國的競爭中受益。
台灣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教授楊鈞池認為,南太平洋島國確實在美中競逐中獲得許多利益。
他說:“中國大陸過去透過一帶一路的援助計劃,其實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基金,充實了某些南太平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港口等,而這些港口和機場或許具有所謂的戰略價值或戰略需求。美國比較著重的則是涉及到因為氣候變遷所產生的海平面上升等問題,這也是當前南太平洋國家所需要的,要去解決因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海洋資源或是海洋生態的轉變。當然對南太平洋國家來講,的確是有不少在經濟與科技方面的獲益。”
台灣海洋法研究專家林廷輝表示,以前太平洋島國是遊走在台灣與中國在該地區的外交角力之間兩面逢源,現在該區域則變成美中爭鬥的戰場。他指出,美國已經重返太平洋,例如計劃在所羅門群島、湯加等地設立大使館,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最忠實的盟友,也在該地區設立使館。
他說:“太平洋島國確實可以從美、澳、紐(新西蘭)、日這些國家,以及從中國之間,他們在進行外交競逐上面獲得一些利益,但是有一些國家如果遊走在兩邊太過度的話,就會變成兩邊都拋棄它。所羅門群島現在面臨到的問題是,雖然它想要全面倒向中國,但是長期以來澳洲對它的支持,跟現在美國即將對它的強烈支持,也使得現在所羅門群島在某些議題上面,還是暫時跟中國保持一些距離。”
澳大利亞南太平洋研究專家赫爾教授表示,對太平洋島國來說,經濟利益總是伴隨著安全條件而來的。
他說:“從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簽訂的安全協議來看,根本不可能將兩者分開,因此所謂的'獲利'也有相對的成本。對澳大利亞和其他西方國家來說,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掌握了據點,完全改變了他們以前的安全態勢,對他們來說,在這個地區與中國角力所需投注的成本就升高了,因為中所的安全協議已經改變了角力的性質。”
圖瓦盧可能轉向中國
澳聯社10月31日報導,深入研究太平洋地區的援助活動顯示,中國對太平洋地區投入的資金於2016年達到高峰,而後至2021年持續下降,但中國目前正針對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的新開發項目提供資金。
所羅門群島與基里巴斯紛紛在2019年與台灣斷交,改與中國建交;所羅門群島今年4月與中國簽署安全協議,2021年5月基里巴斯也透露正在檢討中國資助該國整建位於夏威夷西南方約3,000公里處的美軍廢棄機場,引起美、澳等國的警戒。
目前在太平洋島國之中,帕勞、瑙魯、圖瓦盧和馬紹爾群島仍然與台灣保持著外交關係。
圖瓦盧2021年9月選出新總理,原本立場親台灣的總理索波阿加落馬,由前副總理納塔諾勝出,不少專家認為圖瓦盧與台灣的邦交可能生變。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教授認為,圖瓦盧很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因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沒的國家,需要許多資金解決此問題,中國能提供的資金十分龐大,因此圖瓦盧確實有可能與台灣的邦交發生變化。
他說:“最近圖瓦盧的總理到台灣來訪問,雖然有簽署了第四份,就是我們(台灣)跟太平洋島國的最後一個拼圖-海巡合作協議,我們跟帕勞、跟馬紹爾群島、跟瑙魯都有簽定海巡合作協議。但是我們在當中又跟它(圖瓦盧)簽署了一個類似'再保證邦交'的概念,那就是邦交不穩定,所以才會做再保證邦交的概念。”
林廷輝指出,中國已經有國營企業進駐圖瓦盧,協助該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圖瓦盧很可能轉向。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法學院學術主任赫爾認為,圖瓦盧放棄與台灣的邦交以及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而轉向中國的可能性並不大。
他說:“圖瓦盧的國家很小,他們的國家建設基金已經被西方國家的保證了,外交轉向中國其實對於圖瓦盧沒多少好處,也會有一些台下交易促使圖瓦盧繼續維持與台灣及西方世界的關係。圖瓦盧與基里巴斯的關係深遠又密切,甚至曾經屬於同一個殖民國,有可能受到基里巴斯的影響,不過我認為影響程度不至於到達與台灣斷交。”
台灣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者楊鈞池認為,圖瓦盧與台灣的邦交確實有可能發生變化,而台灣應該運用自我的長項,才能強化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關係。
他說:“我們(台灣)還是應該要持續強化與南太平洋島嶼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關係,比如說觀光,或者是公共衛生的議題,因為這是我們跟帛琉(帕勞)之所以有這麼密切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另外以科技協助人家(南太平洋島國)解決海洋生態的問題,或是怎麼樣運用高科技去建立通信衛星的聯絡系統等等,這些我們應該有一些強項,我們也應該有一些出自於善意與南太平洋國家合作與交流的地方。”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