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冬,確定香港回歸的《中英聯合聲明》在北京簽訂。當時在場的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由港人治港的“一國兩制”方針50年不改變。這個意在舒緩港人對主權移交後的政治生態的憂慮情緒的政策,而今卻成為了港人憂慮的一個緣由。
今年是香港回歸20週年,距離2047年這個50年大限的日子又近了一步。回顧過去這20年,港人對北京由最初的信任,到如今由於銅鑼灣等種種事件的發生,逐漸變得步步生疑。
“港人是比較悲觀的,因為北京並沒有很完整的推行一國兩制,很多對於香港民主化的承諾沒有兌現。所以不少人覺得2047年就是30年以後,有可能香港會變成普通的一個中國的城市,”香港時事評論員林和立在談到港人對於未來的期望時如是說。
*未來30年怎麼走?*
對2047年的展望不是一個新話題。香港泛民主派普遍認為,2047年6月30日之後,“一國兩制”自動失效,社會主義制度自動在香港實施。但屬於建制派的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去年10月接受香港電台採訪時表示:“屆時是內地和香港的制度合一,還是繼續一國兩制,要看香港怎走未來30年的路。”而自去年起在香港立法會獲得議席的本土派則希望香港“去中國化”,甚至幫助中國內地推動民主運動。
下個月即將出任香港特首的林鄭月娥被認為是親中派。她最近一次接受採訪時,較為明確的談了對香港未來五年的期望。她說:“‘港獨’在香港完全沒有出路。。。要在幼兒園階段開始培養‘我是中國人’的概念,加強國民身份認同。”
林鄭月娥的此番言論可謂是附和了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的意見。張德江近日在北京一個紀念《基本法》實施20週年的座談會上,強調中央不允許以高度自治為名對抗中央的權力。不少港人認為張德江的言論是在破壞一國兩制,希望林鄭月娥能夠停止北京對香港高度自治的干預。
*“一國兩制”愈發有名無實*
其實香港所謂的“高度自治”早就已經開始被削弱了。
香港退休政治學教授鄭宇碩對美國之音說,當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是希望給台灣做一個示範,但是台灣人對這個模式“一點興趣都沒有”,後來北京也不再提了。
他說:“北京對台的官員也不提一國兩制了。。。2013年、2014年政改的討論、佔領運動的過程中,北京明白在跟香港說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們給你民主,它知道這樣子說話一點說服力都沒有了。所以它根本不跟你說這些話。它就跟你說,一國兩制的框架是北京定的,這個底線是北京定的。”
林和立也談到,香港回歸後的最初幾年,北京還是尊重香港自治的,但是過了五六年以後,“北京就慢慢把重點放在'一國','兩制'方面的分量愈來愈少。”
他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和外交實力的改變。他說:“過去20年香港依賴中國的程度尤其是經濟方面愈來愈大,這個跟鄧小平和英國在80年代談判時候不一樣。那個時候中國是很依賴香港幫助中國打進國際市場,所以那個時候一國兩制當中所謂中央的權力跟香港特區特事特辦的因素的重量差不多。”
鄭宇碩在談及這一點時,也認同香港目前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非常有限。他說﹕“沒有香港,北京的經濟發展也是可以的,”
*既然留不踏實,那就走出去*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去年電話調查了710名18歲或以上的市民,其中38.9%的受訪者表示,如有機會,打算移民或移居外地。而在有移民或移居打算的市民中,有10.9%的受訪者近期有做過移民準備。進一步分析年齡與移民意願之間的關係發現,30歲或以下的人士為57%,51歲或以上的只有26%。
當問及受訪者為何有移民打算時,排名前四位的回答是:1. 不滿特區政府、政府施政差或不滿特首或高官(11%);2. 香港居住環境擠迫(10.5%) ;3. 香港太多政治爭拗,社會撕裂嚴重(10.3%);4. 香港經濟情況欠佳或經濟沒有前途(10.3)。
事實上,從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後,香港的移民人數就在逐年增加,尤其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出現了一次激增。後來隨著香港政治經濟情況的穩定,陸續有一些港人回來。
林和立預測說,從目前起至2047年還會有一次移民潮。他說:“由於一國兩制實行情況對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講是不太滿意,就是說港人失去了對中央捍衛或兌現一國兩制的信心。所以我估計會有一個移民潮,就是說香港人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亞那些說英語的國家。而且這個移民潮從兩年以前已經開始了,所以有可能越臨近2047年,離開香港的人可能愈來愈多。”
鄭宇碩也談了自己的觀察。他說:“他們當然也明白很難抗拒來自北京的壓力,所以相當一部分人現在也談到移民的問題。比方說近期的調查也反映了香港的年輕人大概有百分之四十多希望離開香港。當然不是說他們對離開香港有什麼具體的計劃,但是他們感到在香港的權利有限,能有機會離開他們是願意離開的。還有七八萬左右的人是已經拿到外國護照和居留權,這些人離開香港也不用怎麼計劃和籌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