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北京採取了一些大膽的措施﹐但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依然嚴重。有部份專家認為﹐通脹不是一個簡單的物價問題﹐對於中國經濟來說﹐它影響廣泛﹐可能會導致經濟增速明顯放緩。
在十月份通脹壓力突然加大之後﹐中國管理當局急忙採取的多項措施控制物價。但是﹐現在看來﹐當局對是否能夠遏制通脹上升的趨勢心中依然無數。
部份香港的經濟學家估計﹐十一月份﹐通脹水平可能會在十月份基礎上繼續上升﹐達到百分之4.8%。而10月份的數據是百分之4.4%。有部份分析人士人為﹐計劃在下個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決策者可能會把通脹目標從現在的百分之3%﹐提高到百分之4%。
今年中國已經五次上調銀行準備金率﹐加息一次﹐並凍結了部份主要糧食的價格。許多專家對中國政府這一輪打壓通脹的努力並不看好。中國經濟評論員章家敦對美國之音說﹕“物價控制不會有多大的效果。北京過去使用過這種行政手段很多次都沒有收效。消費者有許多辦法可以躲避這種控制。其實﹐實行物價控制在其它國家﹐如美國﹐也都不是好的辦法。”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黃益平在星期三發給美國之音的評論中對國務院發佈的“國16條”表示震驚。黃益平說﹐“國16條”讓他恍惚又回到了80年代。即便在那個年代﹐政府控制物價並沒有阻止通脹壓力的上漲。1985年和1988年的消費物價指數都突破了百分之10%。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在星期二對媒體表示﹐北京當局還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中國在全球經濟衰退發生後給經濟注入了大量的信貸和現金。流動性的急速膨漲﹐程致宇說﹐就好像“坐在了火山口上。”
通脹問題的爆發﹐在美國金融專家克裡斯‧斯特里特(Chriss Street)看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隨著經濟繁榮的擴展﹐中國“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已經到了極限。勞工短缺問題迫使企業普遍提高工人工資和福利待遇﹐從而引發消費品價格的上漲。食品價格最為突出﹐今年已經上升了百分之11%。
斯特里特這名管理著七十億美元的投資基金經理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廉價勞動力和過低的匯率是中國經濟模式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但這兩個因素都會因為通脹的全面上升而發生變化。
為了控制通脹﹐中國當局勢必要提高人民幣匯率。按照專家的計算﹐人民幣每升值10個百分點﹐中國的加工出口業的出口就會減少百分之17%。如果升值百分之10%到百分之40%﹐中國的失業人口將會增加四千萬人﹐達到一億六千萬人。中國目前的失業人口是三千三百六十萬人。斯特里特的結論是﹐隨著通脹上升﹐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和貨幣優勢將成為過去。中國經濟神話也自然終結。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的美國專家﹐美國工商理事會(USBIC)的高級研究員艾倫‧托尼爾森 (Alan Tonelson)對通脹的看法有所不同。他承認通脹失控將影響到勞動成本和就業﹐但是目前的物價上升﹐特別是糧食價格上升更有可能是供應方面的問題﹐而不是貨幣問題。中國當局有可能會通過各種措施加以控制。
不過托尼爾森對美國之音說﹐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威脅是中國的貿易政策。托尼爾森說﹕“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中國領導層不願意承認﹐中國掠奪性的貿易政策﹑人為壓低匯率的做法和各種各樣的出口補貼以及貿易壁壘等偷走了世界眾多國家的經濟增長。這已經而且會繼續危及中國的出口市場。”
托尼爾森說﹐中國領導人必須要認識到﹐如果要保持世界金融秩序的穩定和世界貿易體系的正常運轉﹐中國就必須犧牲本身的部份經濟增長。但很遺憾﹐中國的政治制度非常殭化﹐經濟增長的減速可能會引起國內政治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