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危機組織星期五(5月20日)發布報告說,隨著美中擴大在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的軍事活動,兩國在海上或空中發生誤判和意外的風險增加,而兩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可能會導致這類事件進一步升級,使得危機管理更加困難。報告認為,兩國應落實並改善現有的危機管控機制,並且將危機預防和管理納入議程的重要位置,從而幫助雙方更有效地管控風險。
報告說,雖然美中兩國發生全面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低,但是雙方在海上和空中的活動距離越來越近,雙方高層對話因新冠疫情和雙邊關係惡化而減少,意味著發生誤判和無意的碰撞衝突的風險越來越大。
報告指出,2020年秋季,北京曾將美國的一系列行動誤解為美國可能計劃攻擊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前哨基地,當時美國政府關閉了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並且宣布不接受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大部分主權主張,華盛頓之後告知北京沒有攻擊計劃,緊張局勢才得以緩解。
報告的作者蕭嫣然(Amanda Hsiao)對美國之音說,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表明“在目前的環境下,雙方是多麼容易完全誤讀對方的意圖。”
她表示,如果發生碰撞意外,危機升級的可能性也很高,因為兩國國內的政治情緒比過去對彼此都更加強硬,限制了妥協的空間,讓降低風險和管控危機變得困難。
“鑑於此,現有危機管理機制看起來不足以管理這些新的風險,”她說。
她在報告中說,美中之間有一些危機管控機制,比如《關於建立加強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定》和《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諒解備忘錄》,“熱線”和國防溝通電話,但是這些機制一直以來都未能良好落實,改善的空間可能也有限。
其中一個原因是美中兩國在降低風險方面的利益不對稱。華盛頓認為風險來自中國軍艦和戰機的不專業和不安全的行為,希望獲得更明確和更可預測性的環境,但是北京認為風險來自美軍在中國周邊的軍事存在和活動,拒絕為華盛頓的行動提供太多的保證和明確性,以此來阻止美軍的活動。
國際危機組織的報告認為,儘管存在局限,強調並且繼續運用現有這些機制和渠道仍然非常重要,因為鑑於沒有其他平台解決安全處理安全方面的問題,海上軍事安全磋商等機制仍然是有助於兩軍就什麼是安全遭遇以及對不安全行為追究責任的最佳工具。
除此之外,報告建議兩國應恢復和加強各個層級的雙邊防務對話,包括利用今年4月美中防長通話的勢頭,促成兩位防長在6月香格里拉對話上的會面,讓雙方有機會私下就政策對話系統(Policy Dialogue System)做出承諾。
蕭嫣然表示,政策對話系統是在特朗普政府執政末期美中初步達成的一個機制,是一個有助於降低風險和危機管理的有用框架,目的是讓防務關係免受政治動蕩的影響,“讓對話和會談即使在政治關係惡化的時候也不會中斷。”不過她說,在拜登政府執政以來,雙方還沒有重新就此做出承諾。
國際危機組織的報告還建議,鑑於目前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不信任程度,以及可能發生誤讀誤判的可能性增加,美中雙方還應積極利用聯合參謀部對話機制和危機溝通工作組,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觀點和應對危機的方法。美中兩軍上一次進行聯合參謀部對話機制是在2017年,舉行危機溝通組會議是在2020年。
不過報告不建議增加更多的所謂“熱線”溝通渠道。蕭嫣然說,這不是因為“熱線”不夠多,而是因為“中國政治決策過程越來越集中,意味著及時進行危機溝通總是會成為挑戰,總是會很困難,不管有多少電話溝通渠道在那裡。”她認為,值得探討的是如何縮短“熱線”通知和響應的時間。
本週,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沙利文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負責外事的最高官員楊潔篪通了電話,這是雙方在3月意大利會面之後的又一次接觸。白宮說,雙方討論了美中關係裡的一些問題。中國方面說,楊潔篪就台灣問題警告美國,並表示中方將會採取“堅定行動”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說到做到”。
蕭嫣然表示,美中兩國目前在一些問題上都有非常明確的表述,而且也都不希望局勢失控,但是雙方在危機管理機制方面的討論似乎不多。
她說,雖然兩國能否避免衝突和防止衝突升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決於兩國決策者的克制和審慎與否,但是危機管理機制“能夠有助於降低危機快速發展成為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