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國家資本主義咄咄逼人的態勢,德國的政商人士重提國家經濟戰略。這意味著德國正轉變戰後以來市場為主導的態度,自由經濟秩序或面臨國際挑戰。
《路透社》週三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稱,德國計劃今年底前通過立法,設立一支國有基金保護關鍵企業,避免它們被中國和其他外國公司收購。
“我們認為不能繼續袖手旁觀,放任市場力量的自由運作來決定一切,”被援引的這位政府官員表示。 “這意味這國家層面將提供更多保護”。
這一提議的背景是歐洲受到美中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擠壓,中國公司大力收購德國的關鍵性企業。德國的政商人士擔憂,中國企業與本國政府關係密切,中國國家資本主義賦予了其企業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法國外貿銀行駐香港首席亞太經濟學家埃雷洛(Alicia Garcia Herrero)告訴美國之音:“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正在推動世界走向一種更加干涉主義的經濟模式,德國也不例外。”
根據德國官員的提議,為了阻撓不受歡迎的收購案,政府可先購買一些股權,然後儘快將之售予民間投資者;在某些情況下,該基金可能從一開始就和民間投資者合作。
反對者擔憂國家入股將影響德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德國的主要工業聯盟BDI董事總經理約阿希姆朗(Joachim Lang)表示,“國家持有的新投資工具不應該用來阻止企業收購,而應該僅僅用於支持新科技項目”。
雖然對政府干預的尺度存在爭議,但德國各界似乎已就需修改競爭策略以支持經濟發展達成共識。在中國於2016年試圖收購德國機器人技術公司Kuka AG引發辯論後,德國去年12月批准了新的監管規定,效仿美國的海外投資委員會,對外國投資進行審核。
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今年二月表示,他強烈支持市場經濟,但現在市場經濟正面臨國際挑戰,還受到補貼和保護主義的威脅。
德國工業聯盟BDI對阿爾特邁爾的主張表示歡迎。該組織在1月的一份戰略文件中呼籲德國政府重新考慮為企業提供政府補貼的做法。
德國部分官員還呼籲調整公司政策,允許在市場推動下形成歐洲的龍頭企業。 2017年,歐洲兩大列車巨頭-德國西門子公司與法國阿爾斯通-宣布合併計劃,旨在更好地與中國列車巨頭中國中車競爭,但這樁交易案最終被歐盟否決,原因是合併將抑制歐洲的競爭。
漢堡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負責人沃佩爾(Henning Voepel)告訴美國之音,德國不應該陷入規模越大越好的思維陷阱,開放和公平的競爭環境更符合德國的長期利益。
沃佩爾建議說:“德國—或者最好是歐洲—應該發展一種更具戰略性和技術指向性的方法,以增強我們的模式在數字經濟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曾來恩(Max J. Zenglein)認為,需要改革和創立以規則為基礎的體系,推動中國改變其模式。
“關鍵的一步是敲定一項有意義的中歐投資協議。這需要包括限制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以及促進公平競爭的明確規定,” 曾來恩告訴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