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外媒看台灣可望成亞洲媒體樞紐


駐台外媒記者暢談亞洲媒體環境的變化,與談者包括前路透社北亞區總編輯菲爾·史密斯(右一)、《紐約時報》記者儲百亮(右二)、台灣外國記者會會長週浩霖(左二)。(美國之音特約記者楊安攝影)
駐台外媒記者暢談亞洲媒體環境的變化,與談者包括前路透社北亞區總編輯菲爾·史密斯(右一)、《紐約時報》記者儲百亮(右二)、台灣外國記者會會長週浩霖(左二)。(美國之音特約記者楊安攝影)
外媒看台灣可望成亞洲媒體樞紐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1:27 0:00

中國的媒體環境在習近平掌權的十年間急劇惡化,迫使不少駐華外籍記者自北京離開轉往台北。從威權體制來到民主社會,這些外籍記者建議台灣本地媒體把握機會“說好台灣故事”,讓世界暸解到台灣不僅是所謂“中國的台灣”或是美中博弈下的一枚棋子。

台灣中央廣播電台週一(9月18日)舉行「疫後亞洲的展望:綜觀亞洲媒體生態變遷:威權vs民主」論壇。長期駐華的《紐約時報》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表示,說好台灣故事未必局限於涉及台灣的正面報道,一些國內的問題也能成為好報道的題材,比如前陣子台灣的“Metoo”運動躍上國際版面,能讓世界各地的讀者藉此事件暸解台灣的政治或社會脈絡。

儲百亮在上世紀90年代開啟駐點中國職涯,他回憶道當時中國還能容納一些異議者與獨立記者,即使仍稱不上是民主社會,但無疑是一個比現在更自由化的社會。然而在習近平領導下的過去十年內,外籍記者不僅被迫離開中國工作,即便是仍在中國境內的也很難獲得消息,就連與學者交談也變得異常困難。

「當我來到台灣,這裡有百家爭鳴的各種聲音,採訪變得那麼容易。」儲百亮說,去年底來台駐點後,不斷思考如何將台灣的聲音及當地觀點帶入涉及台灣的報道,而不僅是將台灣簡化為美中博弈下的一枚棋子。另一方面,如果不暸解台灣的國內政治或台灣選民的立場,在通報戰爭與和平的重大議題也難以寫出深度。

前路透社北亞區總編輯菲爾史密斯(Phil Smith)說,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台灣也躍升為全球頭條新聞,而本地媒體則是世界暸解台灣的窗口,在全球關注的當下更要拿出表現,不僅為國內閱聽的人報道,也要將台灣的訊息向外傳遞。

史密斯闡述了過去派駐在南亞一些新聞自由受限制的國家,讚揚台灣如今自由開放的媒體環境。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5月發布2023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排名全球第35名,位居亞洲前段班,中國則是全球倒數第二名。

台灣外國記者會會長周浩霖(Thompson Chau)指出,中國嚴峻的媒體環境以及香港《國安法》因素,使得許多國際媒體根植台灣報道中國、香港或其他亞洲國家的脈動,這也讓台灣成為外媒的庇護所。
週浩霖說:“台灣媒體環境相當自由,如今應該思考如何從庇護所轉為有吸引力的樞紐,當有朝一日中國再次對媒體打開大門時,外媒仍願意選擇留在台灣運作。”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