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專家:未確定誰是可信任交流對象前北京將維持對台北的強硬姿態


民進黨籍的台灣新總統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 (2024年5月20日)
民進黨籍的台灣新總統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 (2024年5月20日)

自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台海兩岸關係的發展比以往日益嚴峻,中國對台灣採取的一系列施壓作為尤其使台海前景更加黯淡。有學者分析說,面對台灣大選後的新政局,北京正在評估究竟能與哪些人交流,在沒有找到能信任的政治人物前,“擺出強硬姿態”應該是中國對台灣短期內不變的方向。

中國最高法院、國安部及司法部等機構6月21日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明確定義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及刑法等相關法規追究北京所說的「台獨分子」的規範,包括可對犯行「特別惡劣」者處以死刑。被簡稱為「22條意見」的新規定一公開,不僅引發台灣及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國際人權組織也批評這是壓制言論自由和基本人權的作為。

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7月4日發布的聲明說,中國發布懲治台獨分子新規定的做法,目的是要進一步恫嚇台灣人民,這些規定「也鮮明的提醒人們,中國政府常態性地威脅台灣及其2300萬居民,並且在擴大它咄咄逼人作為,以壓制他們的基本自由。

中國新規定控制人民自由

聲明提到,新規定將任何涉及台灣獨立的事情定義為犯罪行為,包括建立台獨分裂組織、推動台灣加入國際組織,以及在教育、文化、歷史或新聞媒體等領域偏離中國對台灣的敘事等, “包含了對那些躲避審判者沒有追訴期限、也可以缺席審判的威脅,”聲明中提到,這些規定並沒有區分台灣及外國公民。

“新的法律規定是中國政府跨境控制人民言論自由的最新努力。所有人都有基本權利和自由,包括那些相信或推動台灣獨立的人,”聲明說。

影響兩岸人民交流

台灣政府指稱中國以“22條意見”加大對台灣法律戰,呼籲民眾不要受其威脅恫嚇,也批評此舉嚴重影響兩岸人民交流,無助兩岸關係。台灣陸委會還在6月27日將台灣民眾前往中國大陸的旅遊警示提升到“避免非必要旅行”的“橙色”,與香港、澳門同樣級別。

不過中國國台辦指責台灣政府“罔顧事實,惡意抹黑”有關司法文件,並藉由提升旅遊警示進行政治操弄,破壞兩岸關係發展。

對此,美國密西根州奧克蘭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蘇巧寧告訴美國之音(VOA),事實上不僅是台灣的陸委會將民眾到大陸的旅遊警示提升到橙色,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及韓國等其他國家,也紛紛提醒公民前往中國時必須更加註意。

“可見這一系列頒布的法令,賦予中國各級官員可以肆意調查、沒收、拘捕各國人民的權力,讓各國都非常擔憂,” 蘇喬寧在給美國之音的電郵中說。

台灣人對北京更有戒心

她說,對台灣人民而言,中國一系列法令“當然有高度恐嚇意味,希望可以馴化、裂解所謂的頑固台獨份子,改變其立場,所以北京方面用非常的模糊語言,期待達成最大的威嚇效果”,不過她認為,這樣的做法可能也會讓台灣的溫和派對北京產生戒心。”

蘇巧寧指出,今年2月台灣的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佈的民調顯示,超過六成以上的台灣民眾希望暫時維持現狀或永遠維持現狀,「而這樣的認同,在北京頒布的新法認定之下,可能就已經構成主張'台獨',需要被懲戒。

她也提到,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台灣人前往中國旅遊、工作或投資時,「可預期會付出更高的身心代價,更無法確保自身安全,因此可能產生危邦不入的連鎖效應。 」

北京針對民進黨及其支持者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在接受美國之音電郵採訪時說,北京現在對台灣的作為”就是對台灣民進黨政府完全不假辭色,所謂懲治台獨頑固份子,就是針對民進黨和民進黨的支持者而來”,這種做法基本上也符合包括他在內的許多人的預期。

”北京的思考,是要找到方式,讓40%的民進黨支持者感到不方便,甚至擔心。“

”40%的民進黨支持者“指的是民進黨總統賴清德在1月總統大選時得到的票數比例。

”所以,他們在言談中對於台獨人士的態度會非常強硬,中國海警對於台灣船隻也不願再給方便......而且幾乎沒有打算要討論未來的官方交流空間,“他說,事實是台灣漁船越界被中國海警登檢扣押,但相較於相隔幾天發生台灣漁船在日本也越界被日方登檢扣押一事,他認為台灣政府的”態度顯然不同“。

儘管奧克蘭大學的蘇巧寧教授提到,民調顯示台灣多數人希望台海維持現狀,但翁履中說,北京在關於“22條意見”的說法中強調台獨分子“只是少數人”,其原因就是要讓台灣內部不同立場的民眾出現相互批評,進而產生更多矛盾,因為這種做法也會讓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解讀。

”支持民進黨的朋友會認為中共必然是基於統戰目的,用這個策略分化台灣,但認為‘民進黨過分操作抗中,逢中必反沒有必要’的民眾,就會認為中共只是不能接受台獨,“他說。

兩岸無溝通管道更棘手

現在兩岸之間的問題之所以難解,翁履中認為,“正是因為現在兩岸失去了溝通管道,更沒人知道北京真正的思維邏輯”,所以出現大家只能基於各自立場去猜測北京的情況,而這也是棘手之處。

他說,由於如今國民黨中央與國民黨新生代在國會的政治人物“似乎並沒有一致的認知”,所以北京也在重新評估,究竟可以跟台灣的哪些人交流。

”尤其是新生代的政治人物和學者專家,對北京來說,沒有信任之前,擺出強硬姿態應該是短期不變的方向!“他說。

面對台北與北京之間越來越惡化的關係,國際社會對台海可能發生危機的擔憂有增無減,近來包括美國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及林洋(Bonny Lin)都建議美國鼓勵兩岸建立秘密溝通管道進行對話。

中國施壓升溫兩岸難交流

美國之音問奧克蘭大學的蘇巧寧教授是否認為這個建議可行。

她說,民進黨政府從蔡英文總統到賴清德總統都有意願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與中國溝通,但近年來中國不斷升高對台灣的恫嚇,讓這種交流難以實現。

“而此刻,台灣更有若干政黨積極訪中,以代理人之姿向台灣民眾傳遞對中國有利的訊息,北京也樂於利用這樣的政黨競爭,來分化台灣社會,弱化台灣民主,因此我認為短期內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還是相當困難,”她說。

山姆休斯敦大學的翁履中教授則表示,要應對中國的壓力,尋求台海兩岸的溝通方式是必要的,所以”葛來儀她們給的建議原則上是對的,但是,問題在於,誰可以扮演橋樑?“

翁履中說,台灣的學者在民進黨和國民黨兩黨對立情況下,過去幾年出現的情況是,支持民進黨的學界人士本來或許屬性接近中立理性,但幾年後都“在政治氛圍影響之下,朝著政治光譜的極端前進”,也因此對北京而言,原本他們願意對話的對像也不再有興趣接觸。

美學者發文或另有用意

翁履中提到的例子是曾在蔡英文政府內擔任國安局局長及陸委會主委的台灣大學教授陳明通。

他說,陳明通原來是中方認為綠營中相對理性的學者,但進入政府後,“理性中立不為君王唱讚歌很難維持在政府和綠營中的地位”,這也導致陳明通發言更加強硬,“現在當然已經不再是北京願意交流的對象。

翁履中說,他不認為葛來儀等學者看不出民進黨的困境。他的分析是,這些美國學者發表文章的用意是要求民進黨,並提醒賴清德總統要“謹慎行事”,並納入“更溫和路線”的學者專家,“至少形像上不要是非獨不可的人士作為接觸的代表。

他說,如果賴清德不願接受這種諫言,那麼葛來儀代表的華盛頓“知台派”可能會對民進黨的評價開始出現轉變,雖然不見得會轉為支持台灣的在野陣營,“但會更願意多與在野的潛力人物接觸,藉此掌握未來台灣的政情。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