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日漸接近,各黨候選人的政見也受到選民更多關注。外界圍繞下一任總統應該如何處理台灣的社會、經濟、外交,以及與中國的關係出現了許多辯論,但在這些辯論中也包含了許多虛假訊息。一些人擔憂來自中國但透過他們所認為的在台代理人推動的政治敘事正在削弱美台關係,他們希望台灣人民能加強辨識能力,不要讓錯誤虛假以及在北京操作下的政治敘事影響到自己手中的選票。
台灣副總統及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這個星期在巴拉圭訪問期間與媒體茶敘時針對過境美國時台灣有所謂的“疑賴論”表示,無論是“疑賴論”或“疑美論”,“都是來自中國的宣傳,目的是要分化台美關係,並在台灣社會創造錯誤的認知,進而影響明年大選。”
上星期,華盛頓智庫全球枱灣研究中心(GTI)在一個座談會上發佈了該中心和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針對台灣社會流傳的“疑美論”分別做的兩份報告。
全球枱灣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哲軒(John Dotson)是《中國對台灣的信息活動:“棄子”與“疑美論”》(Chinese Information Operation against Taiwan: The “Abandonded Chess Piece” and America Skepticism Theory”)的作者。
專門研究中國共產黨統戰手法的鄭哲軒說,“疑美論”近來在台灣媒體報導和社會上的討論中極其顯著,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台灣只是美國用來圍堵中國的棋子,美國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拋棄台灣,因此台灣必須謀求與中國和解。
不過他說,“疑美論”是中國官媒的主要敘事元素,因此中國官方政治宣傳體制也積極透過在台灣的代理人、拉攏媒體機構以及在台灣政治光譜上屬於統派的人物來推動這種敘事。
中國官媒宣傳疑美論
鄭哲軒舉出的例子,包括台灣學者在中國官媒央視上談論台灣年輕人“別做‘台獨’政客馬前卒”;中國官媒稱,“有台灣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美國眼中,台灣依然是棋子,一顆隨時可被拋棄和犧牲的棋子”;一名新黨市議員在抖音海外版TikTok平台發佈視頻說,美國對台軍售的目的是要引起兩岸之間的戰爭,以便能讓美國以最少成本來削弱中國,等等。
鄭哲軒說,“疑美論”的影響難以量化但確實存在,例如台灣議題研究中心(TPOC)去年3月在烏克蘭戰爭發生後的網絡調查顯示,台灣反美情緒增加,網上討論圍繞“美國不出兵烏克蘭也不會幫台灣”、認為真正的惡魔是美國、譴責美國不幫阿富汗和烏克蘭等議題的比例達25.9%;台灣民意基金會(TPOF)去年2月的民調也顯示,多達51.5%的20到24歲年輕人贊同“疑美論”的觀點。
“如果任由‘疑美論’存在,它最後將達到中共宣傳體制想要達到的目標,那就是破壞近年來美台打造緊密關係的成果,以及台灣公民對國際盟友已準備協助他們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脅迫的信心”,鄭哲軒在報告中強調,他希望這份報告能有助於美台政府官員及公民社會共同合作,頂回中共具有侵蝕性的敘事,不僅要捍衛台灣的信息環境,同時也防止國際社會受到中國虛假信息活動及具有敵意的政治宣傳的負面影響。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遊知澔在發佈會上介紹了該中心透過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AI)進行的研究報告:《疑美論敘事及其來源》(U.S. Skepticism Narratives and Where They Come From),內容是從2021年到2023年台灣的中文信息環境裡涉及“疑美論”的12個事件、84種敘事及8種主題進行分析後所得到的結果。
這12個事件包括台灣新冠疫苗的取得、美國對台軍售、美國自阿富汗撤軍、美豬美牛開放進口、時任美國國會眾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蔡英文過境美國、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演習等;歸納出來的8種“疑美論”形態一部分與美台關係有關,例如美國會拋棄台灣、美國與台灣菁英共謀利用台灣人民、美國要使台灣稱為戰場摧毀台灣;一部分是關於美國本身的,例如批評美國不是真民主、美國是世界亂源等。
中國放大疑美論敘事
“整體而言,在‘疑美論’敘事的製造和放大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外國影響力最大來源。更進一步的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及敘事放大的程度高,但涉及到敘事製造的程度低。換句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為體比較可能‘加入’並散佈現有的‘疑美論’特定敘事而非製造新的敘事。數據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為體涉及了70種‘疑美論’的放大,但僅僅製造了28種敘事,”報告說。
遊知澔說,報告從12個事件整理出在中文信息環境下84種不合理及受操縱的“疑美論”敘事,例如新冠疫苗短缺時中國官方宣傳強調中國對台灣人民提供協助,官方的敘事包括中國願意盡最大努力“幫助台灣同胞戰勝疫情”,“體現了兩岸血濃於水的親情”。
在關於“美台同謀”的主題上,相關敘事包括民進黨當局與外部實勢力“勾連”、“謀獨”、中國官方宣傳形容民進黨政府“倒行逆施”、“一意孤行”、“罔顧民生“、“漠視民意”等。
報告在分析數據時經過交叉整理,找出“疑美論”與中國官方政治敘事有高度關聯,例如在關於“美國不是台灣的真朋友,會拋棄台灣”的主題上,相應的是“中國是台灣同胞的家人,會幫助台灣”的敘事;在“美國與台灣菁英同謀毀台”的主題中,相應的中方宣傳是“民進黨政府只會出賣台灣”;又如在“美國是世界亂源”的主題上,中國相應的官方敘事是“中國是國際秩序維護者”。
報告提到,“疑美論”製造台灣民主盟友及台灣民主治理的負面形象,這種“不合理及具有操縱性的敘事傷害公民討論的質量、製造對民主制度沒有根據的疑慮”,儘管“疑美論”應該被拒絕,但對這些議題的健全辯論應該被尊重和歡迎。
疑美論的效果仍不確定
對於“疑美論”是否造成分化台灣的效果,遊知澔在接受美國之音(VOA)採訪時說,長期趨勢還看不出來,但從今年初的一個民調結果來看,“台灣社會還是大部分親美的。”
不過遊知澔也說,台灣民意還是受許多不同事件影響,例如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台灣人民對美國是否會在中國侵台時幫助台灣有不確定性,但後來的民調有顯示台灣對美國的信心又有恢復。
“所以這個其實很難用單一論述或一個主題來解讀,還是跟民意變化做出因果關係的連結,這個是很困難的,我們只能不斷提醒讀者說,有這樣不合理的論述或操弄性的論述存在在台灣的資訊環境裡,希望大家看到這些論述確實存在的證據後會更有警覺性,”他說。
遊知澔說,台灣執法單位有許多更好的工具可以防堵中國介入台灣大選,“因為獨立而且公正的選舉時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國家非常重要的前提,我們必須用各種手段去維護台灣民主、台灣選舉的正當性,這個我覺得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台灣社會須警覺
美國馬里蘭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李惟平說,類似“疑美論”這樣的敘事並非只是虛假信息活動的產物,它還受到人們既有意識形態、長時間積累、媒體環境、國際和內部事件的影響而形成,在意見多元的民主社會要應對虛假信息的入侵,只能依賴媒體結構的改善和識讀能力的加強、多注意社交媒體的環境,以及言論自由和網絡內容的適度配合。
李惟平告訴美國之音,“疑美論”是否能在台灣社會造成影響選舉結果的效果是一個大家都必須注意的問題。
“在總統大選當中我們一定還會看到‘疑美論’一直起來,因為中美關係一定是主要的論調,這是一個陰謀論的問題,通常信的人就會一直信,主要要看的就是中間的那一群,不信的不信;信的信,中間的那一群是最重要的,”她說。
李惟平說,台灣必須注意的是中間游移選民的趨勢,“我們必須要讓他們去了解到真正的資訊,不要讓他們去受到假訊息的影響,這樣我們才能確定,包含有不確定訊息的疑美論不會再去影響這些選民。”
李惟平也說,防止“疑美論”的散佈無法依賴政府,政府只能提供人民真實的信息,要防止虛假信息的散播還是需要民間實施查核組織來確認信息的真偽。此外,台灣的媒體環境也需要一些能夠提供全面論述的人來說服受眾,“那些沒有根據的‘疑美論’是不值得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