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4日報導,中國駐歐盟大使批評歐盟對外國企業設置監管和貿易障礙,有可能損害全球供應鏈,並批評歐盟的“歧視性”做法可能會抑制全球經濟從疫情中復甦。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表示,一些企業認為歐盟委員會加強其貿易限制政策的舉措預示著“更內向、更單邊的措施”和“新貿易壁壘”的產生。
張明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歐盟採取的措施也將產生全球影響,這些措施可能會給全球供應鍊和產業鏈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他還抨擊了歐盟和美國最近達成的鋼鋁關稅協議,稱這將“加劇工業供應緊張”,並加劇通貨膨脹壓力。美歐協議旨在限制從包括中國在內的碳密集型生產商的進口。
《金融時報》說,歐盟一些成員國認為,歐盟目前支持其經濟自力更生的貿易政策早就應該進行,這可以應對由北京帶頭的不公平貿易和投資行為,例如國有企業受到的優惠待遇和強制技術轉移要求。
歐盟對抗中國不公平貿易競爭的工具包括反補貼工具、強化貿易防禦措施等。歐盟還在製訂新的調查機制,旨在揭露供應鏈中的侵犯勞工權利和破壞環境行為。
歐盟還在9月成立了新的貿易和技術理事會,以深化與美國在半導體和綠色技術等新興技術領域的合作。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說:“(歐盟)針對其他國家及其企業定制的工具越來越多。這些工具具有歧視性,也違反了公平和正義的市場原則。”
人權問題、香港民主等問題也影響了歐盟對中歐貿易關係的管控。《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去年12月達成,但今年3月,為回應西方國家就新疆維吾爾人權問題對中國的製裁,北京向10名歐盟政治人物及4個實體發出製裁措施。作為回應,歐洲議會今年5月凍結了中歐投資協定批准程序。